“共享教师”是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务实选择

□张立美

字数:1197 2025-04-09 版名:声音
  新学期,来自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56名“共享教师”写下了56份展望,回顾了上个学期以来,通过“拼单走教”与“全职支教”形式,为不同学校孩子上课的体验与收获,以及自己新学期教学的小目标。龙游的“共享教师”机制始于2024年9月。当地率全省之先探索推行的这项政策,瞄准的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师资不均衡、结构性缺编的短板。(3月31日《浙江日报》)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县城集聚,农村学校生源持续萎缩,同时优秀教师向城市和县城学校集中,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偏远山区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特别是农村小学在音体美、信息科技等学科上的“结构性缺编”情况和农村初中在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不均衡”问题尤其突出。这使得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状况加剧,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不仅直接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更使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质量,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隐性障碍。
  龙游县推出“共享教师”模式,在没有额外增加财政支出和教师编制的前提下,对教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让教师资源从校内的小循环纳入县域的大循环,使县城中小学优秀教师从走班迈向走校,通过“走教”“支教”“送教”等形式,实现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精准调配。这种“共享教师”模式,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可行性,为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不仅直接缓解了农村中小学“结构性缺编”“学科教学不均衡”的燃眉之急,而且以制度创新激发了城乡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活力,为破解城乡教育鸿沟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值得推广。
  按照龙游县“共享教师”模式的制度设计,主要由城区学校优秀教师组成的“共享教师”队伍,到“结构性缺编”“学科教学不均衡”较为突出的农村中小学开展流动教学。例如,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以“拼单走教”方式,每周到农村学校上一两天课;英语、科学等专业性强的学科教师,以“全职支教”方式,在农村学校全职教学一到两年;而学科带头人等名师,则以“送教”方式,带着承担农村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的任务去农村学校任教。
  显而易见,在“共享教师”机制下的学科教师配置的这种优化组合,不仅避免了一些城区学校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资源闲置,又直接补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力量,有效弥补了农村学校师资短板,有助于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共享教师”下乡支教、任教,直接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师资源,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县城同等水平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农村孩子全面发展,这也是广大农村家长和学生长久以来的期盼。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法总比困难多”。龙游县的“共享教师”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让优秀的城区教师动起来,下乡教学,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