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校长”的阅读播种实践
榆林市靖边县清华路九年制学校 谢春利
字数:1106
2025-04-09
版名:教师领航

我是一个母亲,也是一名校长。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角色中,我用时间和实践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阅读是扎根在家校共育这片土壤中的坚强的种子。
家庭播种——把书读成家风
2001年,我的大儿子出生时,我抱着“对话比补品更重要”的念头开启了亲子阅读。哺乳期读《婴儿画报》,学步期讲《小熊宝宝》,小学阶段每晚雷打不动地共读一小时。记得孩子上三年级时,我们“啃”完《西游记》,他在日记里写道:“唐僧的紧箍咒不是惩罚,是让心猿意马的孙悟空学会遵规守纪。”如今大儿子在法学院准备模拟法庭案例时,常引用《论法的精神》剖析法理;小儿子把《昆虫记》中的观察方法用到了科学课养蚕日记中。这些成长轨迹让我坚信:家庭书架的厚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韧度。
2018年,我把家庭经验搬进班级,发起“书包里永远有本书”行动。不知不觉间,一本本好书住进了学生心里,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读书。于是,借书、买书、赠书、换书、奖励书成了班级的时尚;好书推荐课、阅读挑战赛、读书分享会成了语文课堂的有力补充;班报、绘本创编、读书记录卡、故事连载、假期日志成了学生成长的见证。班里一名学生用一周时间创作了一万九千多字的小说,登上了县刊。这些实践印证了我的教育主张:真正的语文素养,是从书堆里长出来的。
学校深耕——让书流动成河
2022年,我调任靖边县第十六小学校长时,面对不足百人的凋敝的校园,我选择用书籍破局。花费半年时间筹建的“爱心书吧”虽只有60平方米的空间,却摆放了3000余册贴有红色、黄色、绿色标签的图书。课间我总能看到孩子们蜷在水泥台阶上读从书吧里借来的书。我的小儿子因为迷上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成了图书管理员。两年后,当这个曾被预言“撤并”的学校逆袭为三百多人的书香校园时,我更加确信:改变薄弱校,要从改变阅读生态开始。
在新筹建的靖边县清华路九年制学校,我将阅读基因注入建筑蓝图。走廊变成书廊,教室变成书吧。81处开放式自主阅读区,如同文化毛细血管,学生随手便可拿到自己感兴趣的书,阅读后也可以随时归还到书廊。
教师书吧里,咖啡香混合着油墨香,教研会变成读书分享会。这些转变让我看到:当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课改便有了源头活水。
坚持教育写作二十余年,我将亲子共读的温暖、师生共读的智慧凝成《温暖的教育是彼此成就》和《一位校长眼中教育的样子》两本著作。书中“班级读书会”“家庭碎片阅读指南”等案例给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回响,让我更坚定信念:教育者的文字,会在传递中愈加炽热。
如今回望那些曾被质疑“不务正业”的时刻,恰恰印证了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需要母亲的眼睛和农夫的耐心。”从家庭到学校,我始终相信:当我们把书籍种进生活的缝隙,教育的果实终将在意想不到之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