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目标”实现“大阅读”
咸阳市高新梦桃学校王静
字数:1201
2025-04-09
版名:教师领航

2004年,在任教的第八个年头,我迎来了个人阅读的觉醒期。我阅读了李镇西、魏书生等教育家的著作,李烈校长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更是读了三遍;和学生一起读《鲁滨逊漂流记》《绿野仙踪》,一起背诵唐诗宋词,在阅读中我收获了语文教学的幸福感。2007年,我参加“全国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获二等奖,提出“和节而吟”古诗诵读法;2008年,我指导的学生参加儿童诗歌创作大赛,获一等奖;2012年,我出版了教育著作《孩子,你能行》;2014年,我创办校报《博雅小报》,和全校学生一起读写,并出版了给孩子们的散文集《故乡集美》。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需要从“小”处着手,以具体可行的目标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
小诵读,大根基。内容涵盖古诗、蒙学、经学等,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诵读一段蒙学,每学期完成50首古诗背诵,小学阶段完成经学名篇诵读与背诵,让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小书单,大拓展。围绕“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整理教材中的作家、作品,同步构建课外阅读体系,建立“文学”“科学”“人文”三大类别书单,每个学段推荐10本基础书目,形成30本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与70本推荐阅读书目。从2016年起持续推行清单式阅读推荐,将大目标分解到每个学期、每月、每周甚至每天。
小坚持,大收获。把“完整阅读一本书”作为首要目标,创建走廊图书馆,推行“浸入式”阅读,将图书室里的书籍分配到班级走廊上,利用碎片时间实现从“读几行”到“读一本”的跨越;推行“每日三页”整本书阅读计划,通过“课前读片段、悦读课读章节、周末读全书”的阶梯式推进,让厚厚的书籍变“薄”。
小活动,大舞台。开展“图书漂流周”微活动,通过读写绘、思维导图、书签制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元表达;通过寻找“最美朗读者”,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小分享,大成长。开展“1分钟好书推荐”微分享,实施“1+1”共读计划(1天亲子共读+1次师生共读),开辟“悦音读韵”网络阅读分享空间,生生、师生、亲子互动,用碎片时间织就阅读网络。通过亲子共读打卡、师生共读打卡,营造和谐的共读氛围。
读孩子的书,做孩子的阅读知己。在推荐时绘声绘色地描述,在探讨时适时展开争辩,引领教师做儿童阅读的知音和推广人。
倡导共读童书,成为儿童阅读的同行者。教师先读童书,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和喜好,熟悉和了解童书,从理解儿童走向引领儿童阅读。
以童书为桥,走进儿童阅读世界。每学期举办教师阅读沙龙,分享阅读体验,提升导读能力。通过寻找“最美朗读者”“好书推荐人”等活动,促进教师阅读成果转化。
构建童书阅读共同体。将教师作为纽带,推荐亲子共读书目,组织家长阅读分享会,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童书阅读共同体。
阅读推广如同“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需要持之以恒地积累。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人人阅读,处处阅读”的“大阅读”愿景。在这条路上,我愿继续做那个提灯引路的点灯人,让阅读之光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