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学科味道”的思政教育

——以《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教学创新为例

字数:1450 2025-04-06 版名:知行
   □任艳华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从单一思政课拓展为全课程协同育人,形成“思政领舞、课程共舞”的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陕西省教育厅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提升育人实效。本人有幸参与该活动并获得“学科德育教学标兵”称号,现将参赛经验总结如下。
  学习案例,科学选题
  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大赛类资源、思政类资源、物理学科思政类资源。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我将物理“课程思政”建设类比为一碗精心熬制的“育人鲜汤”——学科知识如浓香汤底,承载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认知框架;思政元素恰似深层营养,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价值内核悄然渗透。在精心熬制这碗“育人鲜汤”的过程中,我系统梳理高中物理教材的知识脉络,通过解构每节课的教学要点,最终锚定《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作为课程载体。
  教学设计的创新
  ——深度育人的实践

  为了使这节课的内容与当下的生产生活、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我采用将探究活动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方法,通过设置4个学生分组实验,得出4个具体的应用,并挖掘出每个实验的发展前景、社会价值。
  电磁技术链解码:从生活应用到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学生分组实验1:无线充电。将连有二极管的线圈放在充电宝上,二极管发光,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解释发光的原理,接着引导学生解释课前电磁炉隔空取电的原理,再拓展延伸至手机的无线充电,同时介绍小米公司提出的无线充电新技术的突破——未来我们的家中可能都不需要布线,隔空就能给电器充上电,最后播放吉林长春推出的无线充电道路视频,学生看完视频,教师引导他们思考无线充电道路的原理,让他们树立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动能转化实践:清洁能源战略的认知启蒙。学生分组实验2:风力发电。小组代表介绍实验,用力吹小风扇,小灯泡发光,教师解释其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风力发电,最后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新疆达坂城的风力发电,当地因地制宜,利用清洁的风能发电,有效解决了用电问题。通过设计学生实验,教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电磁加速探秘:高端装备背后的职业使命唤醒。学生分组实验3:电磁炮。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实验装置,将小球放置在通电的线圈上,小球就会被不断地加速,再引导学生思考其应用,教师利用图片介绍电磁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并介绍相关专业、大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良好的职业观,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明确理想信念,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去攻克难题,实现心中的梦想。
  发电原理探究:核心技术自主的强国使命传承。学生分组实验4:手摇发电机。小组代表介绍实验装置,通过手摇转动线圈(磁铁),使得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流。通过这个实验教师引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再通过图片介绍我国的三峡发电机组,引导学生十年磨一剑,永不言弃,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成为新时代的“法拉第”。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课程思政”是铸魂育人的核心工程,要求教师以战略定力深耕教学沃土。当下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唯有构建全学科育人矩阵,在知识脉络中深植价值基因,方能抵御不良文化渗透。教师当以“大先生”之自觉,提炼学科思政精髓,创新浸润式教学范式,通过知识赋能、能力进阶、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让育人使命如春风化雨般融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