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杨梅

字数:1402 2025-04-06 版名:教育理论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育理念与实践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语文课程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聚焦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需摆脱功利性,回归人文本质,因为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有着深远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更应具备高尚品德。
  一、构建广博深厚的知识体系
  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教育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涵盖科学、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健康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深厚,更要广博,需广泛涉猎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古今历史,还是诸子百家思想、天文地理常识,语文教师都应深入研读、融会贯通,将知识内化为个人财富,进而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人文思想与感悟,对生活、历史、社会有自己的见解与信念。
  如在语文教学中,于漪老师总能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知识信手拈来,把《诗经》中的经典与现代文学作品相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感悟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变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深度,深受学生敬仰。
  二、彰显独特的个性魅力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从教师身上获取生命的理解、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信念。夸美纽斯曾赞誉教师职业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份光辉正是教师个性魅力的集中体现。在课堂这一主阵地,语文教师的个性魅力体现在对教材的独特解读、教学素材的新颖呈现、对学生反应的巧妙处理以及独具风格的教育艺术上。
  以特级教师窦桂梅为例,她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明园毁灭背后的历史原因与民族情感,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使课堂充满感染力与吸引力。在语言表达上,语文教师应注重语言的准确与优美,因为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三、给予学生平等且由衷的关爱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功利心与棍棒教育下,对教师的敬爱往往缺乏真诚且存在地位差异。虽然现代教育历经改革,但仍有部分教师急于求成,以“为学生好”为借口行不当教育之实,导致“爱的悲剧”频发,师生关系趋于紧张。
  新课改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渴望得到教师平等且由衷的关爱。这种关爱要求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交友。
  四、敏锐捕捉时代语境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时代语境感悟能力,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悟性。教师应广泛获取时事政治、自然科学、教育教学等方面信息,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将自身独特的体验、深刻的思考与批判融入教学中,以智慧启迪学生。
  如在讲解环保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环保意识。同时,教师的审美品位也至关重要,它体现在仪表、言谈、举止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优雅和谐的教师形象与教学风格,能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新课改对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彰显独特个性魅力,给予学生真挚关爱,敏锐感知时代变化,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成为受学生欢迎、助力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