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招生乱象不能只靠“亮剑”

□刘 超

字数:1259 2025-04-02 版名:声音
  教育部近日启动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中的种种乱象展开治理,重点包括“掐尖招生”“暗箱操作”、严格管控特定类型招生、民办学校超范围招生等问题。专项行动明确了严管措施,并设立举报投诉渠道,以期在根治违规招生行为的同时,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教育生态。政策的方向是明确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治理招生乱象,仅靠政策“亮剑”是否足够?
  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公平,而招生公平无疑是教育公平的起点。然而,现实中,招生的不公平现象并非一日之寒,且往往表现得更加隐蔽和复杂。以“掐尖招生”为例,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但部分学校仍通过“校园开放日”暗中测试、要求提交各类竞赛证书、设立重点班等方式筛选生源。这种筛选不仅加剧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使教育资源分配失衡,让原本应该“就近入学”的孩子们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不仅如此,特定类型招生也成了一些学校规避政策的“灰色通道”。按照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学校以特定类型招生的名义选拔学生,但现实中,一些学校仍然会打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旗号,在数学、科技、外语等方面设立早期选拔机制,甚至开展跨地区招生。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原则,也给普通家庭的孩子制造了更高的入学壁垒,使教育公平成为空谈。
  专项行动不仅明确禁止各种变相选拔,甚至对违规学校的负责人提出追责问责的要求。但政策之外,现实的执行情况同样值得关注。家长的焦虑并不会因一纸禁令而消失,部分学校的选拔冲动也不会轻易熄灭。以往不少整治行动都有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这些现实问题提醒我们,招生公平的实现,不能仅靠一次次的政策“亮剑”,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在此背景下,政策的落地执行就显得尤为关键。仅仅划出红线是不够的,如何让这条红线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招生过程必须更加透明,所有录取信息都应接受社会监督。教育部此次明确提出建立公示制度,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还可以更进一步推动家长、媒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招生规则更加公开透明,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另一方面,治理违规招生不能仅靠行政命令,更需要建立系统性的问责机制。只有当违规招生的代价足够大,才能真正遏制学校的投机心理,使招生真正回归公平公正。
  当然,招生公平不仅是学校的问题,更涉及家长的观念和整体教育生态。许多家长之所以焦虑,不仅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更在于升学竞争的压力。因此,除了治理招生乱象,更关键的或许是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当所有学校都能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质量,“掐尖招生”自然失去存在的必要,家长也就不必再为孩子的学籍奔波操劳。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例如加大对乡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实施“强校带弱校”策略、推行教师轮岗制度等。然而,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挑战,例如教师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和普通学校的硬件设施差距明显等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缩小这些差距,那么无论招生政策如何调整,家长的择校焦虑都难以真正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