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焦裕禄纪念园

□ 张晓峰

字数:1197 2025-04-02 版名:文苑
  我的家乡和焦裕禄曾奋斗过并长眠的地方——兰考县,仅一河之隔。我早就想去凭吊先烈,可一直未能成行。清明节将近,我决定和朋友一起拜谒焦裕禄纪念园。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中心原黄河故堤沙丘上,占地面积91.7亩,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和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组成。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位置,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
  焦裕禄烈士墓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墓碑由大理石雕砌而成,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墓地周围,参天泡桐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苍松翠柏枝繁叶茂,错综环绕。我怀着真诚崇敬的心情,在墓前敬献花篮表达崇高敬意,并三鞠躬表示深切缅怀。
  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位于墓区西侧。展厅里陈列着一幅幅情节生动的图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遗物,仿佛将参观者带回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战天斗地的动人时刻。我认真聆听,静心观看,真切感受到焦裕禄心系群众冷暖、全力造福百姓的革命情操,被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挑重担的精神打动,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站在焦裕禄烈士墓前,我久久沉思,崇拜之情越发浓烈。1962年12月,焦裕禄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全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而兰考大地更是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肆虐,兰考人民食不果腹、衣难御寒。为了根治“三害”,找出良策,摆脱贫困,焦裕禄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重病之躯,夙兴夜寐地为兰考人民奔波操劳。为了解当地情况,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终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42岁。
  站在焦裕禄烈士墓前,我久久凝视。望着墓碑上那清瘦坚毅的面庞,我想起了记者穆青、冯健和周原合作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耳畔回响起焦裕禄临终前的叮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如今,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已长成参天大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焦桐”。用兰考泡桐制作的家具和乐器因不易变形和音质优美享誉海内外,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成为兰考县的两大支柱产业。前人之举,泽被后世。兰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带领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老书记——焦裕禄。
  如今,焦裕禄已经逝世六十多年了,但他的精神在兰考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是不朽的,全国人民依然深切地怀念着他。据纪念园工作人员介绍,焦裕禄逝世后的六十多年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兰考县,来到焦裕禄烈士墓前悼念,缅怀他的光辉事迹,其中有我们国家的干部,也有国外的游客和记者,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军人和学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回来的途中,我脑海中一直回响着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焦裕禄就是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