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切齿”的青春期
□刘能燕
字数:1522
2025-04-02
版名:文苑
年少时,我的牙齿是龅牙。
我开始意识到龅牙是个大问题,是在小学五年级。一天早上,我到得有点晚,听到同学们在教室里说笑,我悄悄靠近,想以班长的身份吓吓他们,看谁没有好好早读。可当我慢慢走近时却发现,他们的谈笑与我有关,他们取笑我的牙齿,还给我取了“龅牙妹”的外号。站在门外的我,既愤怒,又难过。但走进教室时,我强装镇定,假装什么都没听到。可那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心灵的刺痛。
自那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大家是这样看待我的牙齿的。慢慢地,我的性格发生了转变。原来的自信与开朗逐渐离我远去,我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说笑,因为我做不到“笑不露齿”。
母亲发现了我的变化,我跟她说了同学们对我的嘲讽,但我的家境拮据,她除了抱抱我以示安慰外无计可施,不过她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让我以成绩好这个优点来掩盖牙齿的缺点。
我认同母亲的说法,于是埋头努力学习,放大自己的优点,我心想,也许到了初中,在新的环境里,情况会有所改变。
努力没有白费,后来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初中。过了一个多月,我发现我的愿望落空了。我依旧畏惧他人的目光,害怕和别人交流,唯恐自己的一口龅牙更加清晰地展露在新同学眼前,也更加不敢笑了。不仅如此,我听到别人小声交流或窃笑,就觉得他们是在背后嘲笑我,我越发沉默,恨不得自己成为班级里的“隐形人”。原来成绩再好也不能掩盖这个缺点,我有些绝望了。
我的成绩下滑得厉害,但却有了意外之喜,成绩差一点,被老师提到的次数就少一点,注意我的人也就少一些,我发现这是一种让我“隐身”的方法。我立刻着手实施计划,成绩下降很快,效果明显。可这种情况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她找我谈话,问我成绩下滑的原因。我始终沉默不语,不想跟别人提及我的牙齿。这场谈话最终不欢而散。
也许是我整日嫌弃自己的牙齿,它们似乎有了感应,开始以疼痛折磨我,连同我的耳朵和脸也一起疼,甚至有点肿。母亲在别人的介绍下带我去了县城一家口腔诊所。一进入诊所,我就注意到墙上矫正牙齿的宣传海报,好像看到了希望。
经诊断,我的一颗牙齿烂掉了,要补牙。趁母亲离开的间隙,我悄悄问牙医,像我这种情况能不能矫正。他给出肯定的答复,但说要花费几千块钱。重燃的希望立刻熄灭了,对我的父母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我日益沉闷的性格和几乎垫底的成绩,让班主任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了,她找母亲说明了我的情况。母亲再一次与我促膝长谈,我将心中的苦水一股脑吐了出来。内心要强的我,也不想成绩下滑,可那是我与外界“斗争”的方式,别无他法。
母亲愧疚地低下头,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过了几天,班主任召开班会,主题是“独一无二的我”。她让大家在纸上写出自己身上最有特色的地方,裁剪好放进一个纸盒里,再随机抽出一张,念出上面的内容,让大家猜这个人是谁。“圆脑袋和圆鼻子。”
“全班最黑的皮肤。”
“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腿。”
……
纸上是五花八门的答案,有些内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她问:“老师知道你没有把纸交上来,能跟我说说你的答案吗?”“一口丑陋的牙。”我小声嘀咕。班主任摸了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爱美不是一件错事,但是你要明白,没有人可以轻易定义美丑,外貌姣好是一种美,活泼开朗也是一种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更是一种美。好孩子,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对外貌的关注里。”
我呆愣地看着她,心中似有所感。
渐渐地,我发现其实大家对我的牙齿并不在意,当我开始学着与他们相处时,大家都热情友好地和我交朋友。
我的心情从阴云密布开始逐渐放晴。
一天晚上,母亲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床前,拿出一沓旧钞票,说:“家里攒的钱足够给你矫正牙齿了,咱们周末就去。”
我的眼泪忽地落了下来。母亲的话像一道温暖的光,穿透了我心中最后的几丝阴霾。我知道,我那“咬牙切齿”的青春期彻底结束了。
我开始意识到龅牙是个大问题,是在小学五年级。一天早上,我到得有点晚,听到同学们在教室里说笑,我悄悄靠近,想以班长的身份吓吓他们,看谁没有好好早读。可当我慢慢走近时却发现,他们的谈笑与我有关,他们取笑我的牙齿,还给我取了“龅牙妹”的外号。站在门外的我,既愤怒,又难过。但走进教室时,我强装镇定,假装什么都没听到。可那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心灵的刺痛。
自那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大家是这样看待我的牙齿的。慢慢地,我的性格发生了转变。原来的自信与开朗逐渐离我远去,我变得沉默寡言,不喜欢说笑,因为我做不到“笑不露齿”。
母亲发现了我的变化,我跟她说了同学们对我的嘲讽,但我的家境拮据,她除了抱抱我以示安慰外无计可施,不过她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让我以成绩好这个优点来掩盖牙齿的缺点。
我认同母亲的说法,于是埋头努力学习,放大自己的优点,我心想,也许到了初中,在新的环境里,情况会有所改变。
努力没有白费,后来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初中。过了一个多月,我发现我的愿望落空了。我依旧畏惧他人的目光,害怕和别人交流,唯恐自己的一口龅牙更加清晰地展露在新同学眼前,也更加不敢笑了。不仅如此,我听到别人小声交流或窃笑,就觉得他们是在背后嘲笑我,我越发沉默,恨不得自己成为班级里的“隐形人”。原来成绩再好也不能掩盖这个缺点,我有些绝望了。
我的成绩下滑得厉害,但却有了意外之喜,成绩差一点,被老师提到的次数就少一点,注意我的人也就少一些,我发现这是一种让我“隐身”的方法。我立刻着手实施计划,成绩下降很快,效果明显。可这种情况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她找我谈话,问我成绩下滑的原因。我始终沉默不语,不想跟别人提及我的牙齿。这场谈话最终不欢而散。
也许是我整日嫌弃自己的牙齿,它们似乎有了感应,开始以疼痛折磨我,连同我的耳朵和脸也一起疼,甚至有点肿。母亲在别人的介绍下带我去了县城一家口腔诊所。一进入诊所,我就注意到墙上矫正牙齿的宣传海报,好像看到了希望。
经诊断,我的一颗牙齿烂掉了,要补牙。趁母亲离开的间隙,我悄悄问牙医,像我这种情况能不能矫正。他给出肯定的答复,但说要花费几千块钱。重燃的希望立刻熄灭了,对我的父母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我日益沉闷的性格和几乎垫底的成绩,让班主任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了,她找母亲说明了我的情况。母亲再一次与我促膝长谈,我将心中的苦水一股脑吐了出来。内心要强的我,也不想成绩下滑,可那是我与外界“斗争”的方式,别无他法。
母亲愧疚地低下头,紧紧握住了我的手。
过了几天,班主任召开班会,主题是“独一无二的我”。她让大家在纸上写出自己身上最有特色的地方,裁剪好放进一个纸盒里,再随机抽出一张,念出上面的内容,让大家猜这个人是谁。“圆脑袋和圆鼻子。”
“全班最黑的皮肤。”
“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腿。”
……
纸上是五花八门的答案,有些内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班主任找我谈话,她问:“老师知道你没有把纸交上来,能跟我说说你的答案吗?”“一口丑陋的牙。”我小声嘀咕。班主任摸了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爱美不是一件错事,但是你要明白,没有人可以轻易定义美丑,外貌姣好是一种美,活泼开朗也是一种美,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更是一种美。好孩子,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对外貌的关注里。”
我呆愣地看着她,心中似有所感。
渐渐地,我发现其实大家对我的牙齿并不在意,当我开始学着与他们相处时,大家都热情友好地和我交朋友。
我的心情从阴云密布开始逐渐放晴。
一天晚上,母亲神秘兮兮地把我拉到床前,拿出一沓旧钞票,说:“家里攒的钱足够给你矫正牙齿了,咱们周末就去。”
我的眼泪忽地落了下来。母亲的话像一道温暖的光,穿透了我心中最后的几丝阴霾。我知道,我那“咬牙切齿”的青春期彻底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