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上的黑牡丹”

——夷陵版画

字数:1724 2025-04-02 版名:文化

万宗成作品《卖猪去》

万宗成作品《耕田》

□胡永胜
  “中国民间版画之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长江畔,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巴楚文化孕育了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夷陵民间版画。生于斯、长于斯的民间艺人随性自由地表达着内心丰富的情感,将乡村技艺与民俗风情以及夷陵农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淳朴多姿的生活情致,以行刀走版的形式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夷陵版画因此被称为“巴楚文化一枝花”“山野上的黑牡丹”。
  我要寻找的万宗成夷陵版画工作室,就在三峡人家景区内的巴王寨。万宗成是个淳朴厚道的土家族人,他的眼神干净澄澈,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对访客非常热情,身处他的夷陵版画工作室内,仿佛进入了梦幻的黑白世界。夷陵版画多为最简单的黑白双色调,作品主题多反映传统农村生活,《推磨》《猫》《峡江儿女》《巴王宫》等作品,还原了粮食丰收、农民喜悦的场景。万宗成还有一幅得意之作《卖猪去》——在丰收的土地上,土家族人抬着肥猪从田边走过,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喜悦之情呼之欲出,风格稚拙古朴,野趣洋溢,烟火气十足,整幅画仿佛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这幅画在北京展出时,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专家和中央美术学院老师的认可与好评,还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幅幅作品画风独特,简单中衍生出丰富变化,质朴中又见纯真可爱,画面不受真实比例关系和透视原理的约束,意到手到,随心组合,有浑然天成之趣;画面的构成饱满简洁,造型古拙,朴实无华,蕴含着农民的智慧与幽默。万宗成说,之所以以黑白为主色调,是因为在土家族人心里,黑色象征深邃的黑土地。
  一幅夷陵版画的完成,需要纸面画稿、复印转稿、雕刻、染色、印刷五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其中,最难的是版画的创意。万宗成说,夷陵版画融合了中国民间美术的木雕、石刻、剪纸、刺绣、皮影等多种元素,有它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版画《三峡纤夫》中,船行于长江三峡,峡深滩险,逆流而上,江边岩壁上怪石嶙峋,纤夫们四肢着地,“猿”行其上,人与地平行,仿佛要用尽最后一丁点儿力气。万宗成从小生长在长江畔,眼看这段人文历史渐行渐远,就想用版画把这难忘的情景留住。《三峡纤夫》黑白色调间颇具震撼力,低头弓腰的三峡纤夫,虽然看不出面部表情,却能感受到他们在长江峡谷中为生存拼尽全力的艰辛,表现了中国人的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力量。万宗成创作这幅画时满怀激情,胸有成竹。巍巍三峡的雄伟气势,橘乡儿女的绵绵风情,尽在其中。“因为我是农民,画的内容就是我的生活,反映的都是民风民俗,所以看起来自然淳朴。”万宗成说。
  “画面无边,主题优先,大的画小,小的画大,多的画少,少的画多,主大次小,绕形填空,大手大脚,侧脸正眼,白眼黑脸。”创作中,万宗成用心总结规律,他自编的口诀道出了夷陵版画的创作特色。打好草图后细细打磨画稿,把复写纸覆到夹板上,用笔把图案描画到上面,校正无误后,开始用排刷在夹板上刷墨水,再用吹风机烤蜡,烤蜡是为了使木版变“酥”,便于雕刻和拓印。把多余的蜡刮掉后,用细砂纸打磨平整就可以开始雕刻了。万宗成说,这叫“先易后难,先画龙后点睛”。他雕刻一幅图,要选用不同的刀具,三角刀、平口刀、圆口刀,不同的画面对刀口的要求不同,而用刀的力度、方向和角度也直接决定木板上线条的粗细、深浅。为了画面效果更好,他还自制了錾点刀、剁斧刀等独特刀具,錾点刀便于在木板上刻出大小不一的点,剁斧刀则能够在木板上模拟出石刻的效果。
  说到雕刻版画的秘诀,万宗成说:“完成一幅画,必须做到‘三心’:一要细心,二要用心,三要专心,即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一志。”万宗成的创作,自由洒脱,不见雕刻的规矩与陈法,不刻意讲究雕、刻、凿、拨、旋、冲等用刀技巧,不追求切刀、覆刀、摇刀、旋刀、浮沉刀等运刀方式,甚至没有刀法,亦不见刀势,但却以刻刀接触版面的最原初的痕迹,构成别有韵味的点、线、面元素。隐藏在生涩刀痕中的,是创作者朴素的价值观与如火的热情。
  “夷陵版画已经在我身上扎了根,我就想踏踏实实用手中的画笔、刻刀,留住正在消逝的记忆。”一把刻刀,一块梨木,一份坚守和几十载岁月,夷陵版画传承人万宗成,以这样的方式,成为艺术和生活的镌刻者,也让夷陵版画这一非遗瑰宝彰显了更加非凡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