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辐射防护事业奉献终身

——追忆中国辐射防护领域奠基人、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李德平

字数:2623 2025-04-02 版名:文化

   □沈黎明
  2025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李德平,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作为我国辐射防护领域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李德平是我国第一台便携式核辐射探测器的研制者之一,探测器功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研制并投入运行的零功率反应堆辐射剂量监测系统的研发者,为祖国核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进入现场进行核辐射剂量测算的科研人员,计算出的数据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刻苦学习留任清华
  李德平1926年11月出生在北京,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留美归来的学者,家里文化氛围浓郁,李德平自幼便受到良好教育,学习成绩非常优秀。1944年,李德平被保送进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结束后,三所高校返回北方,李德平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经历过特殊时期艰苦求学磨炼的他,回到清华大学后学习更加刻苦,每天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成了生活常态。1948年,李德平顺利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优秀,被学校留任,在物理系做了助教。虽然已经毕业工作,但李德平深知学无止境,因此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先后跟随著名物理学家霍秉权与孟昭英继续深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李德平还特别注重实验,很快便以动手能力强在物理系出了名。
   校长推荐与“核”结缘
  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出任副所长。研究所成立不久,钱三强到清华大学物色人才,时任校长周培源向其推荐了李德平。1951年1月,李德平正式调入研究所,被安排到钱三强兼任组长的探测器组工作,开始从事辐射探测器研发,以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钱三强曾说:“吃面包就要从种麦子开始,要搞原子能就要从建造探测仪器开始。”由此可见,辐射探测研究在核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物资匮乏,科研条件十分艰苦,许多仪器设备需自己制作,其中辐射探测器上的单级汞扩散泵便是重要设备之一,它的制作要用玻璃吹制,组里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动手能力强的李德平便自告奋勇,用大学时学会的玻璃吹制技术,找来原始工具“皮老虎”代替真空压缩机,在汽油产生的高温火源下,经过反复试验,将普通平底玻璃烧瓶烧制成单级汞扩散泵。在这个过程中,李德平表现出的勇于担当和不惧困难的品质,得到了钱三强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的高度赞扬。
  此后不久,奉命去朝鲜战场考察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投掷放射性物质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完成任务回国,向上级汇报后,上级给研究所下达了一项特殊任务,要求研制出一种便携式辐射探测器,用来鉴定美军是否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核武器。当时从英国留学归来接替钱三强任探测器组组长的核物理学家戴传曾领命后,立刻想到了李德平,要他和自己一起完成任务。他们从零开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破解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便携式辐射探测器。这项研究成果于1957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科学资金三等奖”。

 1984年李德平(右二)接待国际原子能机构辐射防护顾问组考察

  辐射探测器研制成功后,李德平又与戴传曾一起,在将入射粒子或射线转换成电脉冲的电子器件计数管(又称“辐射计数器”)上展开攻关,研制出性能良好的三氟化硼中子计数管。李德平参与研制的辐射探测器、计数管,为我国核工业的铀矿勘探和开采、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核试验、武装防化兵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测量手段,为我国自主研发核武器和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辐射防护成就卓越
  1958年,根据国家国防、经济建设发展,核安全防护研究被提上了原子能研究所的工作议程,领导认真研究,任命李德平担任刚组建起来的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自此,李德平踏上了研究辐射防护之路。
  多年来,通过辐射探测研制工作,李德平认识到,辐射防护是从事核工业的工作人员必备的防护条件,“如果连自身都保护不了,那还能做什么工作?”他说,“我知道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会涉及大量复杂问题,有待多个专业协同解决,但我决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一定尽己所能努力前行。”
  李德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2年,我国第一座生产用重水反应堆“101堆”建成,领导要求李德平协助完成反应堆周围环境测量。接受任务后,李德平带领同事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常常一忙起来就连轴转,硬是凭借着一股敢于拼搏的劲头,很快组织设计、试制出零功率反应堆辐射剂量监测系统,并完成安装,这是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研制并投入运行的零功率反应堆辐射剂量监测系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李德平作为专家参与了原子弹爆炸现场核辐射剂量测量工作,他在获取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了核爆后辐射沾染区内地面辐射水平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程度,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后来,李德平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与国防、工业建设相关的辐射防护工作,其间,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发表了论著《辐射防护的全部内容和实践的防护体系》,对辐射防护的基本内容提出了精辟见解,《受到射程限制时探测器几何因子之计算》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李德平(左一)在测量辐射水平现场

  1980年,李德平亲手研制了一台场效应管静电计,这台仪器设计制造独特,除使用国产的场效应管外,仪器机壳、电子器件都是他亲手制作、焊接的,仪器设计有可靠的接地装置以确保不被损坏。1981年4月,德国辐射剂量学专家科尔布教授应我国有关部门邀请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其间,他用带来的高精度专业辐射仪与李德平自制的仪器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惊人得相近,这证明李德平自制的仪器非常精准。
  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平放眼世界,加大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联系,并建立相关机制,他说,一定要让世界辐射防护界听到中国声音,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鉴于李德平在辐射防护领域的成就,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聘任他为主委员会委员,在任3届12年里,他直接参与了推动国际辐射防护基本原则与概念发展相关工作。1986年,李德平担任我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中国辐射防护近代化”主要负责人,提高了我国辐射防护工作的国际认可度。1987年,李德平出任联合国原子能辐射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十年来,李德平一直在辐射防护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了骄人成就。如今,李德平先生虽已离开了我们,但他毕生献身祖国辐射防护事业的拼搏精神,将永远绽放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