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的精神觉醒与终身成长

——读成尚荣《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

字数:1731 2025-04-02 版名:悦读

   □尧 鑫
  读完《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一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被成尚荣先生的教育家精神格局所震撼,更将这本书视为个人精神觉醒与职业成长的指南。
  本书中,作者以“年轻的品格”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深入浅出的哲理思辨,以及对多位教育大家的细致观察和描述,指引我打破桎梏、跳出个人定位的藩篱。这本书也让我领悟到:教师的“年轻”与年龄无关,而在于是否能永葆职业成长的积极心态、超越自我的非凡勇气以及把教育作为信仰的执着坚守。
  何谓“年轻的品格”?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是独属于年轻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追寻。但在本书中,成尚荣先生对“年轻的品格”进行了更为“广角”的诠释:“年轻的品格属于各个年龄段的人,可以照耀人的一生。”这告诉我们,“年轻的品格”并非年轻人的“专利”,而是一种无关年龄的精神状态的呈现——包含了好奇心、创造力、挑战力,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热爱运动、持续学习的老年人,可能比沉迷于手机、思维固化的年轻人更具备“年轻”的特质。这个事例促使我对自我的精神成长进行了反思。我曾经自诩是一个爱好学习的人,也曾为自己拥有较强的记忆力、写作特长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而沾沾自喜。然而,随着教龄的增长,我开始被自己固有的经验所“绑架”,觉得自己随便找一篇文章就可以很好地进行文本解读,却忽视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尤其是AI时代的到来,诸多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文本解读能力比我要强大得多。随着越来越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推陈出新,我意识到如果只满足于过去的成绩,不能跳出自我的藩篱,我将很快被时代淘汰。于是,我开始学习使用AI工具,以辅助自己的教学。每学会使用一种工具,在感慨AI的强大的同时,我也为自己可以越来越自如地使用新工具而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成尚荣先生认为“年轻的品格的实质是青春的特质、时代的品格、未来的性格”,并拓展性地结合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年轻的品格将影响甚至决定国家的品格,青年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由此,我联想到了中华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盛唐气象”。翻开盛唐时期诗人的诗作,你会发现它们总体呈现出这样的风格:不仅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寄托,还有鲜明的形象、宏阔的意境;不仅有雄壮、飘逸、刚健的笔力,还有凝练、含蓄、清新、自然的语言;不仅反映了蓬勃昂扬、高昂自信的时代精神,还有着内蕴丰富的艺术蕴藏。“盛唐气象”的出现,正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利害相关,脉搏相通的结果。他们创作的诗歌中既保持了个人鲜明的特色,又体现出特定时代环境中某些共同或类似思想的艺术特色。我不禁反思:作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我们,应该呈现出怎样的成长姿态?如何塑造既有自我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年轻的品格”?
  成尚荣先生在书中给予了我答案,应该将“信仰”视作年轻品格的灵魂,并强调“信仰铸造品格,品格映射信仰”。书中列举的于漪、李吉林等教育家的案例,让我看见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沃土、深耕课堂教学的信仰坚守。朱小蔓教授在教材修订中因为理念冲突而痛哭的事例,更以“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信仰、坚守对教育纯粹性的执着”的精神烛光照亮了我的教育之路。这几年,针对小学教育经验缺乏的问题,我督促自己应该“笨鸟先飞”,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期待以比赛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虽然始终坚守着课堂,但毕竟精力有限、分身乏术,所以在和孩子们的“近距离”沟通上少了一些。书中诸位教育大家的故事让我反思: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自我的成长而忽视了一个个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教师应该始终将每一个孩子看进眼里、放进心里。
  去年参加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时,我曾经由衷地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教育的样子,应该是教师和孩子一起携手走向生命本该有的样子,而生命本该有的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年轻的品格:教师的精神气象》一书唤醒了我对那段时间的记忆。这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更是一本生命之书——它告诉我们,“年轻的品格”不是天赋,而是一种生命的选择。因为这一选择,教师的职业生命得以超越时间的限制,在平凡中收获伟大,在重复中创造新意,在实践中走向永恒。
  作为一名教师,我愿意永葆对教育的好奇心,“年轻地”活着,让生命的维度因为“年轻的品格”而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