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人人都做“乐子衿”

□包玲玲

字数:1836 2025-04-02 版名:成长

  傍晚5点的温州市实验小学会议室,日光灯在玻璃窗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我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面前的枸杞水早已凉透,桌面上铺满了被红笔圈改得密密麻麻的方案稿。第5版设计图被推翻时,夏校长和教务处叶老师坚定地说:
  “我们得让测评变成孩子的探险,而不是另一场考试。”
  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整个团队蛰伏已久的热情。
  2025年1月,我们决定将二年级期末测评搬进温州科技馆。这个被命名为“乐子衿智游科技馆”的项目,承载着我们颠覆传统评价模式的野心——让知识从纸面跃入真实场景,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在质疑与碰撞中重构
  科技馆一至三楼,夏校长和语数英几位老师举着手机录像,寻找最佳动线和最适合孩子的闯关区。
  为了将学科知识与科技馆的展区深度融合,我们不停地预约科技馆,周末重走科技馆,连续两周盯着手机里的视频模拟,想象着孩子们闯关时可能碰到的困难。广告公司第8次送来设计稿时,美术郑老师提出:“吉祥物‘白鹿一家’的鹿角,弧度不对!温州传说中的白鹿衔花时脖颈是45度仰角!”这个细节让所有人愣住——原来我们早已把地域文化基因刻进了项目的骨髓。但质疑声随之而来,有老教师指出“乐子衿爱识字”如果只是把在学校里的识字测试地点移到科技馆,那在科技馆做项目化的意义是什么呢?那天,团队围坐在科技馆穹顶下,雨水顺着玻璃幕墙蜿蜒成溪。语文组徐老师突然拍案道:“为什么不把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做呢!”我说:“对呀,第二关学生要估算科技馆显示屏的高度,为什么不把李白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放进去呢?!”
  于是,经过几天的修改和细化,总任务单出炉,我们捧着滚烫的总任务单欣喜不已,一遍一遍地欣赏着团队的初步成果。
  与团队的逆光而行
  活动前一天的清晨,我蜷缩在医院的输液椅上,体温计显示39.8℃。我倒下了,可是今天本是最后的核查日,广告展板要进场,动线要测试,所有细节必须万无一失。
  “包包老师发烧请假了,伙伴们支棱起来!”茹茹老师在群里一声吼。看着微信群里传来的实时照片,流感的肆虐让视线模糊,那些画面烙进了我心里:荷琼老师和海霞老师在-3℃的户外核对灯箱文案,鼻尖冻得通红;姝琦老师针对我录制的视频路线,周末去科技馆走了又走,默默甩出一张游考路线方案;雪婵老师、王静老师、谷俗老师激烈地讨论着任务单上的文字争议;茜剡老师坚持要让孩子在科技馆场内找材料去辨别……
  深夜11点,我的手机突然振动。小白老师发来一段视频:科技馆中庭的巨型大屏幕亮起,无数光点汇聚成“乐子衿”三个字,下方是团队成员疲惫却灿烂的笑脸。“包包老师,所有关卡验收通过!”她的声音带着哽咽,“你快看,这是我们给孩子们的星空。”
  是啊,我们走的不仅是科技馆的文化路,更是通往学生梦想的幸福之路。
   当科技馆变成学习乐园
  2025年1月10日清晨,当第一批学生涌进科技馆时,晨雾还未散尽。“乐子衿”们手持任务卡,两臂贴着特制的“探索者徽章”,金属片在光下折射出星芒。
  在“乐子衿爱写话”现场,几十个跳舞的机器人正随着《短歌行》的吟诵翩然起舞。二年级的周子航攥着记录表,眼睛瞪得溜圆:“它们转身时关节会‘咔嗒’响!”指导老师悄悄按下计时器——这是“乐子衿爱写话”的隐藏挑战:在90秒内捕捉三个动态细节。当小男生写下“机器人的手臂划出银色圆弧,像曹操举杯邀明月”时,在场教师无不震动。
  在“乐子衿看月相”闯关站里,黄尘硕把脸贴在环形屏幕上,鼻尖被压得扁圆。“原来月缺是因为地球的影子在跳舞!”他兴奋地指着月相演示仪上的动态演示。而在“乐子衿辨材料”现场,孩子们蒙眼触摸金属、尼龙、木材时的惊呼此起彼伏——“这块刺刺的是狼的皮毛!”“不!这是爸爸钓鱼竿的碳纤维!”这些稚嫩却精准的联想,让科学组的老师们红了眼眶:“这个学期没白教。”
  教育本质的回响
  活动收官那天,府东校区的孩子们在“心愿墙”上贴满星星贴纸。有一张写着:“我想变成‘乐子衿’,永远在科技馆上学。”这句话被老师们裱进相框,放在办公室最醒目的位置。
  当我们翻看1300份成长档案时,数字有了温度:98%的学生在跨学科任务中展现出创造性思维,26个班的家长都反馈孩子开始主动探索生活里的科学现象。更让人动容的是教师团队的蜕变——数学组研究真正为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融合,语文组创作了科技主题的《新短歌行》,连最初质疑的老教师都感慨:“我这辈子没想过,期末考试能让孩子哭着不想离场。”
  又一个周末,当我再次走过科技馆那些熟悉的展区,触摸着“白鹿一家”冰凉的金属鹿角,恍惚能听见孩子们的笑声在穹顶下回荡。我想起项目最艰难时,夏校长说过的话:“教育不是点燃火炬,而是播撒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