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如何借教科书突破备课困境

□何 捷

字数:2091 2025-03-30 版名:知行

  青年教师在自主备课时,时常遇到困难。比如不到一分钟就能读完的教材,却要安排40分钟甚至几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此时,青年教师会感到无从下手。例如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九课《短诗三首》,选编了冰心先生的《繁星(七一)》《繁星(一三一)》《繁星(一五九)》。全文加起来也就短短一百余字,青年教师该如何执教呢?
  当备课设计感到无从下手的时候,恰恰就是提醒青年教师要更多地研究课标,研究教科书。其实,在教科书中,至少有三处,直接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备课与设计的思路。这三处分别是:单元导读页中的学习目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下文以这三处解读为例,为青年教师提供快速获得备课设计思路的方案。
   第一处:关注单元学习目标,确定教学环节
  本单元是现代诗综合学习单元,学习目标表述为“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从目标层面来看,“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是专属本课且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获得现代诗的写作特点是必要的学习结果,也成为本次学习的核心任务。“体会诗歌情感”是所有诗歌学习的通用目标,从“诗歌理解”到“情感把握”是学生熟悉的学习路径。因此,青年教师在设计时,第一阶段就可以针对获得现代诗的写作特点进行。此后,再通过朗读、鉴赏等环节,体会诗歌情感。
  从目标解读的结果来看,教学《短诗三首》的第一环节应让学生充分自由阅读,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与诗歌接触,熟悉并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写作特点,获得目标设定的学习成果。如现代诗的题目较为简单,题目中还可以加序号;现代诗的句子简单,长短不一,分行排列;现代诗整体排列可以不必对齐,课文选编的三首就没有顶格书写,是错落排列的灵动风格;相对古代诗词而言,现代诗的押韵也并没有那么严格。以上成果,是阅读学习现代诗的初步体验,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归纳,同时梳理出现代诗的基本特征。之后翻阅本单元的《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印证这一学习结果,完成第一环节的学习。
  第二处:关注课后练习,明确教学侧重点
  《短诗三首》课后共编排4道练习,每一道都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关注课后练习,就知道每一首诗歌具体该教什么。其中第一道为“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背诵课文”。上文叙述中,第一道已在教学中完成。
  第二道表述为“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可见,第一首《繁星(七一)》的教学重点是:关注诗人的选材,精读分析三个能触发情感的诗句。学生在学习时,聚焦诗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以什么样的语言组织表达情感。学生能在三个诗句的精读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唤醒自己回忆的同时,体会到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从诗歌到生活,再到情感,学习的路径明晰,第一首诗的教学重心也得以凸显。
  第三道表述为“朗读第二首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同学交流”。可见,第二首诗的朗读,就是学生展开学习的主要方式。关注第二首诗,第一句“大海啊!”就带着感叹号。随后的4行3句诗,都以反问的句式呈现,尤其适合朗读。
  最后一道表述为“第三首诗中的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此题意在指导青年教师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文字细节,通过文字细节去感受作者的情意。在诗歌的遣词造句中,体会蕴藏的情感。这也是第三首诗的主要学习方向。
  通过梳理课后练习青年教师可以发现,《短诗三首》中,每一首都有着不同的执教方向,同时也有着作为同一组诗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课后练习让青年教师在备课设计时,心中有数,目标明晰,重点突出。
  第三处:关注交流平台,轻松获得学习成果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共有三条,其实就是三个方面的学习成果。
  第一条表述为“我很喜欢本单元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可见,诗歌单元的学习,朗读的确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会朗读诗歌,就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一成果。但也需要明确,朗读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交流平台也不是只有一条。
  第二条表述为“诗歌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如,阳光是‘绿的’,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耀’着新绿”。第二条提示教师在执教现代诗时,应指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文字,要注重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带学生在诗歌的文字中徘徊、留恋,在细节里感受诗歌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学会细读诗歌,品味文字,就是预期的学习成果。
  第三条表述为“诗歌往往包含着真挚的情感,如‘永不漫灭的回忆’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此条提示青年教师在设计时,应引导学生深入文字,多思考、多联系生活、多感受,发现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学习如何体验,从何体验,就是学习成果之三。读诗歌,没有读到情感,就等于“白白走这一遭”。情感的体验不是单纯靠聊天、议论等“茶馆式”教学能抵达的,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乘着文字之舟抵达情感的彼岸。
  教学设计应侧重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如何执行?这些关乎设计的问题,在教科书的交流平台、课后练习及单元学习目标中都能找到答案。同时,交流平台、课后练习及单元学习目标三者完全匹配。因此,当青年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感觉在备课设计上毫无头绪的时候,不妨优先看看教科书中的这三处。之后再进行设计,如有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