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然之爱扎根童心

□董萍

字数:1309 2025-03-30 版名:知行
  春风轻拂柳梢时,校园里总会泛起欣喜的涟漪。孩子们追逐着翻飞的柳絮,指尖触碰着嫩芽上滚动的露珠,这些鲜活的生命体验恰如陈鹤琴先生所言,是自然馈赠给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生态环保的良好习惯,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教育者必须肩负的使命。这不仅关乎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启蒙。
  在自然观察中
  培育感知美的能力
  眼见为实的自然教育,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多维度的自然观察体系。在校园里开辟“方寸自然”观察角,用放大镜追踪蚂蚁搬家的轨迹,用pH试纸检测雨水的酸碱度,用温度计记录树荫与阳光下的温差变化。这些实践活动,让抽象的自然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开展“四季物语”观察日记活动,孩子们用蜡笔描绘玉兰树从鼓苞到凋零的全过程,用文字记录紫藤花架下的光影游戏,在持续观察中形成了对生命轮回的感性认知。
  当科技赋能自然教育,观察的深度得以拓展。利用显微摄影术捕捉花瓣的微观纹理不是替代传统观察,而是搭建起从宏观到微观的认知桥梁,让孩子们在惊叹中理解自然界的精密与和谐。
  在生态实践中
  构建责任担当
  学生化身环境侦探,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教室的能源浪费,用智能电表监测家庭用电量,通过数据分析提出节能方案。这种项目式学习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当学生们看到改进方案使学校月用电量下降8%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然萌发。
  生态修复实践更具震撼力。参与湿地净化的学生亲手种植芦苇,三个月后看到浑浊的水体变得清澈;参与植树造林的孩子用年轮APP记录小树每年长高、长粗的数据,这些数据见证了小树的成长。这些经历打破了“环保=口号”的刻板认知,让保护自然成为看得见的生活选择。
   在跨学科融合中
  深化生态认知
  语文课创作候鸟主题诗歌,生物课研究本地鸟类迁徙路线,地理课分析候鸟迁徙路线的气流特征,艺术课设计观鸟手册的插画。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生态认知体系。
  虚拟仿真技术拓展学习边界。在生态模拟系统中,学生调整温度、降水等参数观察森林演替,这种体验深化了他们对生态平衡的敬畏;当森林因过度砍伐而退化时,无需说教,学生责任意识的种子已在认知冲突中悄然萌发。
   在校家社协同中
  传承生态文化
  自然教育需要突破校园边界。家校合作开发“二十四节气自然课”,清明制作艾草香囊,霜降观察树叶变色,在传统文化与自然现象的联结中培育文化认同。社区参与则打开了更广阔的实践场域,与环保组织共建“城市农园”,在堆肥、种植、收获中理解物质循环;参与公民科学项目,为城市鸟类普查贡献数据,在真实研究中感受个人力量。
  教育者的示范是最生动的教材。老师带着学生在校园里亲手种下小树苗,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班主任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旧物改造的创意手工艺品,分享变废为宝的生活窍门;校长在晨会上分享家庭垃圾分类的经验……这些实实在在的环保践行,远比任何教科书更能在学生心中播撒下环保与责任的种子,塑造他们的价值观。
  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转向,我们带领孩子观察的第一片树叶、记录的第一声鸟鸣、参与的第一个环保行动,都在塑造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当自然之爱化为日常习惯,当生态责任成为行动自觉,这些绿色的种子终将在未来长成守护地球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