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思政元素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路径

□吴发奖

字数:1451 2025-03-30 版名:知行
  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当下,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为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动力,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承载着传授生命科学知识的重任,还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课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融入思政元素的价值
  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庞大,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基因序列,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各领域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生态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湿地生态系统,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彰显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遗传学教学中,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前沿成果不断涌现,促使学生思考科学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例如基因编辑技术,虽为攻克疑难病症带来希望,却也引发了改变人类遗传多样性、基因歧视等伦理争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明确科学研究的道德边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生物技术的进步彰显了创新精神。我国在基因测序、生物制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教师应激励学生追求创新,投身国家科技发展事业。
  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生物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让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使命。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这种融合有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科学素养与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学习与品德塑造同步发展的平台。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路径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需深入钻研生物教材,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教师在讲解“生物多样性”时,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介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政策与实践,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等,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热情。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辩证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在交流中深化对生物知识和思政内涵的理解。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生态调查”“社区环保宣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生物课程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评价学生时,除考查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对其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估。设计生态保护方案的任务,考查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责任感。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融入思政元素的挑战及对策
  部分生物教师长期专注生物专业知识教学,对思政教育理解不深,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存在困难。在生物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需要丰富的资源,如案例资料、实践活动素材等。但目前相关资源匮乏,整合难度大,学校内部各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资源之间协同合作不畅,影响融合教学开展。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开展生物与思政学科联合教研活动,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与科研机构、博物馆、环保组织合作,开发思政教育资源库,为思政元素融入生物课程提供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只有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以及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