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中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
□姚姑莉
字数:1481
2025-03-30
版名: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生命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积极心理学在中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应用,需要老师、班级、家庭和学生等从不同层面共同探索与研究。
一、老师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美德与潜能,成为学生幸福和快乐的传导者
面对学生每天层出不穷的状况,老师不能一味地责备。要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转换思维,尝试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关注学生美德、力量、潜能的开发。比如面对学困生,在生气他们不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时,也要关注到他们的优点。学困生往往有较强的抗挫心理,面对老师时,他们也懂礼貌,会遵守教学秩序,能认真听取每位老师的教导。
教学中,我们老师的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迷人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都会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快乐和被认可。只有师生都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才能正确认识到“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我们的中学生,从来不缺乏向阳而生、向上逆行的勇气和决心。
罗曼·罗兰说过:“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激励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惊愕和那一瞬间的顿悟,是感谢我的肯定,是感觉自己的了不起,也是对生命幸福和快乐最好的验证。
二、家长以积极心态,关注美德与潜能,给孩子够得着的“桃子”,做对未来、对孩子“实事求是”的规划者
家长是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和规划者,家长的言行和对生命体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启发和熏陶着孩子。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在读书的年龄,能够按时上学、准时回家,能够在学校、家庭、老师之间完成交流沟通和文明规范的传递,就应该赞许孩子的表现。要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有差异,欣赏和接受他们的与众不同。家长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也应该欣然接纳孩子的平凡,不再与平凡为敌。
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有些“桃子”不适合自家孩子,且影响亲情。建议和孩子一起,“量体裁衣”,寻找适合自家孩子的“桃子”,明确努力目标。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家长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乐于接纳孩子的平凡和不完美,做智慧的领路人。要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热情的观众,给予他们喝彩声和赞美声。
三、学生个体以积极的心态,做乐观和幸福的主人,学会欣赏和提升自我
王薇华教授说,幸福不只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软实力。我们的中学生应具备这种乐观的能力,具备这种获得幸福的软实力。
生命教育对中学生而言,是在懂得生命意义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集体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体味生命成长的喜悦,明白自己是周围生命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感受在学习生活中的丰富和充实。
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以乐观的心态活在当下,专注此时此刻,在哪里就做好哪里的事。活出生命的轻松、精彩,拥有自己的“幸福力”,从而做有文化有内涵的人。
四、学校和班级以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彰显个性、发挥特长的舞台
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珍贵,学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开展防溺水情境演练,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对生命的急切呼唤,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开展生命感恩讲座,让学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进行一次心灵的触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会学生怎样爱护自己等。
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中学生美德、力量、潜能的开发,让学生体味学习中的幸福和快乐,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雨金九年制学校)
一、老师运用积极心理学,关注美德与潜能,成为学生幸福和快乐的传导者
面对学生每天层出不穷的状况,老师不能一味地责备。要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下,转换思维,尝试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关注学生美德、力量、潜能的开发。比如面对学困生,在生气他们不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时,也要关注到他们的优点。学困生往往有较强的抗挫心理,面对老师时,他们也懂礼貌,会遵守教学秩序,能认真听取每位老师的教导。
教学中,我们老师的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迷人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都会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快乐和被认可。只有师生都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才能正确认识到“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我们的中学生,从来不缺乏向阳而生、向上逆行的勇气和决心。
罗曼·罗兰说过:“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激励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惊愕和那一瞬间的顿悟,是感谢我的肯定,是感觉自己的了不起,也是对生命幸福和快乐最好的验证。
二、家长以积极心态,关注美德与潜能,给孩子够得着的“桃子”,做对未来、对孩子“实事求是”的规划者
家长是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和规划者,家长的言行和对生命体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启发和熏陶着孩子。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在读书的年龄,能够按时上学、准时回家,能够在学校、家庭、老师之间完成交流沟通和文明规范的传递,就应该赞许孩子的表现。要尊重孩子的成长速度有差异,欣赏和接受他们的与众不同。家长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与坏,也应该欣然接纳孩子的平凡,不再与平凡为敌。
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有些“桃子”不适合自家孩子,且影响亲情。建议和孩子一起,“量体裁衣”,寻找适合自家孩子的“桃子”,明确努力目标。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家长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乐于接纳孩子的平凡和不完美,做智慧的领路人。要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热情的观众,给予他们喝彩声和赞美声。
三、学生个体以积极的心态,做乐观和幸福的主人,学会欣赏和提升自我
王薇华教授说,幸福不只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软实力。我们的中学生应具备这种乐观的能力,具备这种获得幸福的软实力。
生命教育对中学生而言,是在懂得生命意义的前提下,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集体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感受生命存在的快乐、体味生命成长的喜悦,明白自己是周围生命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感受在学习生活中的丰富和充实。
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以乐观的心态活在当下,专注此时此刻,在哪里就做好哪里的事。活出生命的轻松、精彩,拥有自己的“幸福力”,从而做有文化有内涵的人。
四、学校和班级以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彰显个性、发挥特长的舞台
学校和班级开展的活动,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珍贵,学校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开展防溺水情境演练,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对生命的急切呼唤,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开展生命感恩讲座,让学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进行一次心灵的触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会学生怎样爱护自己等。
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中学生美德、力量、潜能的开发,让学生体味学习中的幸福和快乐,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我们教育人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雨金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