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落实 “美育浸润行动”的路径
□陈虹君 唐瑶
字数:1600
2025-03-30
版名:教育理论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学校要重视美育,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和校内外各种资源中,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美潜移默化地发挥育人实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
一、美育文化浸润
美的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潜移默化的美育。学校要注重美育文化环境建设,做到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可围绕学校固有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定位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再对校园环境进行系统美化,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学校美育文化环境;可通过音乐、美术、科技、劳动等功能教室和礼堂、场馆等功能场所的美化和建设,发挥校园场馆的美育作用;可把“美”的教育融入班级文化的各个方面,让班级的学习栏、卫生角、图书角等形成特色,充满美感。
二、学科融合浸润
学校的美育浸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感,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而这些不是单一的学科或者几门艺术学科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能完成的,需要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联动。学校要引导教师从各学科中发掘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在学科内找到美育的融合点。比如:与语文教学融合,让学生认识语言表现的美,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与数学教学融合,让学生从几何图形、透视关系、分割美中认识数学逻辑;与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三、校本课程浸润
学校美育浸润要关注教育的生命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美育校本课程。在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的基础上,可从微观处入手,将美育植入日常教学及活动,构建以美促德、智、体、劳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可通过诵读经典、品析诗词、书法艺术、童心童画等课程,让学生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语言美与文字美,发展艺术美与形体美;可通过研学拓展实践、沉浸式劳动教育、科学奥秘等课程,让学生发现、体验、追求真实而多元的美。社团活动是美育的自然延伸,是学生提升美育能力的好机会。学生可通过参加舞蹈社团、葫芦丝社团、藏书票社团、素描社团、百灵鸟合唱社团、摄影社团等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智慧和自信。
四、主题活动浸润
各种文艺、体育、文化、生活主题活动,活泼生动,生活化色彩浓厚,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美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身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美的品行、美的传承,在美好的体验中萌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创造美的愿望。可通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诵中,心灵得到洗礼;可通过“征文比赛”,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物、好景,运用作文、诗歌的形式,发现美、表达美、歌颂美,提高个人审美素养;可通过歌唱表演、舞蹈表演、手工艺展示活动,让学生将个人所见、所闻、所学的歌舞与手工艺展现出来,感受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运动之美。
五、社会实践浸润
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少年儿童是社会的天使。学校要整合社会美育资源,重视社会实践体验,构建充满活力、开放高效的育人格局。城区学校可利用科普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美育教学实践基地、艺术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进行研学,学生通过参观、体验活动,受到美的浸润滋养,开阔眼界,增强文化自信。农村学校可将附近的田野树林纳入课堂活动范围,让教师在乡村田野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课堂美育活动,扩大美育场域。美育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用审美的眼睛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智慧启迪,提高创造力。
“美”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浸润”出来的。学校在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中,要丰富美育内容,创新美育形式,充分以美育人。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地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K23YG1240187)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文峰小学)
一、美育文化浸润
美的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潜移默化的美育。学校要注重美育文化环境建设,做到以美感人,以景育人。可围绕学校固有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定位学校文化发展方向,明确学校发展目标,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再对校园环境进行系统美化,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学校美育文化环境;可通过音乐、美术、科技、劳动等功能教室和礼堂、场馆等功能场所的美化和建设,发挥校园场馆的美育作用;可把“美”的教育融入班级文化的各个方面,让班级的学习栏、卫生角、图书角等形成特色,充满美感。
二、学科融合浸润
学校的美育浸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感,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而这些不是单一的学科或者几门艺术学科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能完成的,需要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联动。学校要引导教师从各学科中发掘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在学科内找到美育的融合点。比如:与语文教学融合,让学生认识语言表现的美,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创造美;与数学教学融合,让学生从几何图形、透视关系、分割美中认识数学逻辑;与音乐教学融合,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三、校本课程浸润
学校美育浸润要关注教育的生命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美育校本课程。在注重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特色课程个性化的基础上,可从微观处入手,将美育植入日常教学及活动,构建以美促德、智、体、劳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可通过诵读经典、品析诗词、书法艺术、童心童画等课程,让学生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语言美与文字美,发展艺术美与形体美;可通过研学拓展实践、沉浸式劳动教育、科学奥秘等课程,让学生发现、体验、追求真实而多元的美。社团活动是美育的自然延伸,是学生提升美育能力的好机会。学生可通过参加舞蹈社团、葫芦丝社团、藏书票社团、素描社团、百灵鸟合唱社团、摄影社团等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智慧和自信。
四、主题活动浸润
各种文艺、体育、文化、生活主题活动,活泼生动,生活化色彩浓厚,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的美育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身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美的品行、美的传承,在美好的体验中萌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和创造美的愿望。可通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富有情感的朗诵中,心灵得到洗礼;可通过“征文比赛”,让学生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好物、好景,运用作文、诗歌的形式,发现美、表达美、歌颂美,提高个人审美素养;可通过歌唱表演、舞蹈表演、手工艺展示活动,让学生将个人所见、所闻、所学的歌舞与手工艺展现出来,感受艺术之美、文化之美、运动之美。
五、社会实践浸润
社会是美育的大课堂,少年儿童是社会的天使。学校要整合社会美育资源,重视社会实践体验,构建充满活力、开放高效的育人格局。城区学校可利用科普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美育教学实践基地、艺术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进行研学,学生通过参观、体验活动,受到美的浸润滋养,开阔眼界,增强文化自信。农村学校可将附近的田野树林纳入课堂活动范围,让教师在乡村田野中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课堂美育活动,扩大美育场域。美育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用审美的眼睛看待身边事物及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智慧启迪,提高创造力。
“美”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浸润”出来的。学校在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中,要丰富美育内容,创新美育形式,充分以美育人。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地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K23YG1240187)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文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