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扩招,不必担心稀释其“含金量”
□胡建兵
字数:1163
2025-03-26
版名:声音
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介绍,要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3月12日央视网)
通过增加“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的方式,让更多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考生有机会进入高水平大学,减少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扩招降低了“双一流”高校的准入门槛,使原本因分数线限制难以进入优质高校的学生获得更多升学机会。扩招计划优先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急需专业,提升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人才。调整理工农医等学科招生比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兼具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文的双重需求。
“双一流”高校扩招,不必担心稀释其“含金量”。增加“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当下,部分“双一流”高校存在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的结构性问题,扩招本科有助于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平衡人才培养结构,避免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出现“倒挂”现象,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提质。同步建设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和优质高中,形成教育体系良性循环,为高等教育输送更高质量生源。
在高考报名人数持续高位背景下,扩招直接增加了优质学位供给,降低了学生升学焦虑。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规模,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持续扩大“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教育投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将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增强全球教育竞争力,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增加“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突破,更是国家推动社会公平、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要让优质本科扩容增强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需要高校加强招生政策宣传以及新增招生计划的科学、合理配置。而从促进高考公平的层面出发,扩招计划要考虑高校所在地的生源增加情况,同时要向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如此,方能持续增加资源薄弱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当然,在推进优质本科扩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优质本科扩容的规模仍是有限的。因此,要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和社会的教育焦虑,应在增加优质高等教育供给的同时,促进高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上办出特色,以此引导社会逐渐消除“名校情结”,扩大学生选择范围。与担心扩招之后学位过剩相比,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把更多高校建设为优质本科。只有涌现出更多的高水平大学,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应再采取传统的对少数高校重点支持的办法,而是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高校范围。这也有助于淡化重点高校的身份标签,让高等教育更多地转向对办学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追求上。
通过增加“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的方式,让更多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考生有机会进入高水平大学,减少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扩招降低了“双一流”高校的准入门槛,使原本因分数线限制难以进入优质高校的学生获得更多升学机会。扩招计划优先支持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急需专业,提升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人才。调整理工农医等学科招生比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兼具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文的双重需求。
“双一流”高校扩招,不必担心稀释其“含金量”。增加“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促进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当下,部分“双一流”高校存在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的结构性问题,扩招本科有助于夯实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平衡人才培养结构,避免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出现“倒挂”现象,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提质。同步建设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和优质高中,形成教育体系良性循环,为高等教育输送更高质量生源。
在高考报名人数持续高位背景下,扩招直接增加了优质学位供给,降低了学生升学焦虑。扩大优质本科教育规模,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通过持续扩大“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教育投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将加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增强全球教育竞争力,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增加“双一流”高校招生名额,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改革突破,更是国家推动社会公平、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要让优质本科扩容增强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需要高校加强招生政策宣传以及新增招生计划的科学、合理配置。而从促进高考公平的层面出发,扩招计划要考虑高校所在地的生源增加情况,同时要向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如此,方能持续增加资源薄弱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当然,在推进优质本科扩容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优质本科扩容的规模仍是有限的。因此,要缓解学生的升学压力和社会的教育焦虑,应在增加优质高等教育供给的同时,促进高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上办出特色,以此引导社会逐渐消除“名校情结”,扩大学生选择范围。与担心扩招之后学位过剩相比,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把更多高校建设为优质本科。只有涌现出更多的高水平大学,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
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应再采取传统的对少数高校重点支持的办法,而是应适度扩大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高校范围。这也有助于淡化重点高校的身份标签,让高等教育更多地转向对办学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