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北大
□王鹏程
字数:1367
2025-03-26
版名:文苑
我一度觉得我离北大比地球离海王星还远。
初中时代,成绩尚可的我曾做过上北大的梦。可对于我们这群初中毕业就上中师的农村孩子而言,从接到中师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就知道自己此生与大学无缘了。
然而,1998年的春天,北大的百年校庆强烈地刺激了我心中的不甘。
起初是突如其来的郁闷,继而是不可名状的烦躁,难以形容的失落和挥之不去的隐痛,其情状正如我当时读到的诗人食指的诗句: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那时,不到19岁的我即将中师毕业。
三年前中师入学时,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小学教师,这是我懵懂中选择的人生。为此,在填好志愿回家的路上,父亲突然大发雷霆,怪我没有填报中专:“中专能转行,能当官,谁看得起教书的!”我胆怯地望着父亲,没有吱声。那时候,我性格内向甚至木讷,最实际也是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不再干能累死人且没有尽头的农活,对我来说未来能教书已是非常好的人生选择了。
然而在中师毕业前,我们都心有不甘。这些十五六岁、初中毕业的农村孩子,上中师不过是为了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不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已。入学时学校高音喇叭里震耳欲聋的宣传口号——“进了师范门,成了国家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安稳的人生,这批在全校、全镇、全县名列前茅的学生,走进了中师校园。然而,我们对未来依旧迷茫,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曾经熟悉的中小学老师的人生,将由我们来重演。
1998年春节过后,学校给每个教室装配了电视,让我们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事。我的同桌掌管电视柜的钥匙。每当他神气地打开电视,同学们都放下手中的纸笔,抬起头,注视着屏幕中的神州大地和大千世界。作为学生的我们,最关心的是北大百年校庆的连续报道以及北大的景致:美丽的未名湖,朴素的博雅塔,秀丽雅致的一塔湖图,庄严典雅、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的北大西门,尤其是苍劲有力、气势雄浑的“北京大学”匾额,如同磁铁一样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大家的神情开始是艳羡,接着是失落,最后是连成一片的叹息。这几个月里,我们如同一群饥肠辘辘的孩子,望着遥不可及的山珍海味,徒生羡慕,饱受折磨。
北大百年校庆在五月达到了高潮,也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我们也不再做梦,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命运里。同学们忙着告别,但北大百年校庆在我心中荡起的涟漪并未平静,镌刻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并未淡去。
周末的傍晚,我常独自一人,爬上学校背后的紫薇山,挑一棵枝丫粗壮的柿子树,骑在上面看天,看对面山崖下黑乎乎的不知年份的窑洞,看山下蜿蜒的玉带般的泾河,看西兰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一直看到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然而脑海里偶尔还是会浮现北大的西门、未名湖里博雅塔的倒影。
这是最后的浮现。
毕业后的十年间,我在县城、东海之滨、漓江之畔、三秦大地辗转漂泊,为生计、学业而奔波,北大如同前尘旧梦,不再出现。我已经忘记了中师毕业前的失落与纠结。
直到2008年秋季的一天,我坐在北大图书馆里,十年前的记忆突然被唤醒。那一刻,我想: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吗?那时我在北京读书,学校与北大相邻,因而我也可以办理北大的借书证。
此后几年,我常去北大转悠,去图书馆看书,去食堂吃饭,去听课,带亲友去北大游览。无数次,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从北大的东门呼啸而入,如同回家一样心安理得。
我的书柜里,至今仍保存着那张白底红字的北大图书馆借书证。
初中时代,成绩尚可的我曾做过上北大的梦。可对于我们这群初中毕业就上中师的农村孩子而言,从接到中师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就知道自己此生与大学无缘了。
然而,1998年的春天,北大的百年校庆强烈地刺激了我心中的不甘。
起初是突如其来的郁闷,继而是不可名状的烦躁,难以形容的失落和挥之不去的隐痛,其情状正如我当时读到的诗人食指的诗句: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那时,不到19岁的我即将中师毕业。
三年前中师入学时,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未来——小学教师,这是我懵懂中选择的人生。为此,在填好志愿回家的路上,父亲突然大发雷霆,怪我没有填报中专:“中专能转行,能当官,谁看得起教书的!”我胆怯地望着父亲,没有吱声。那时候,我性格内向甚至木讷,最实际也是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不再干能累死人且没有尽头的农活,对我来说未来能教书已是非常好的人生选择了。
然而在中师毕业前,我们都心有不甘。这些十五六岁、初中毕业的农村孩子,上中师不过是为了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不再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而已。入学时学校高音喇叭里震耳欲聋的宣传口号——“进了师范门,成了国家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为了安稳的人生,这批在全校、全镇、全县名列前茅的学生,走进了中师校园。然而,我们对未来依旧迷茫,我们已深切地感受到,曾经熟悉的中小学老师的人生,将由我们来重演。
1998年春节过后,学校给每个教室装配了电视,让我们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事。我的同桌掌管电视柜的钥匙。每当他神气地打开电视,同学们都放下手中的纸笔,抬起头,注视着屏幕中的神州大地和大千世界。作为学生的我们,最关心的是北大百年校庆的连续报道以及北大的景致:美丽的未名湖,朴素的博雅塔,秀丽雅致的一塔湖图,庄严典雅、风格古朴、富有民族特色的北大西门,尤其是苍劲有力、气势雄浑的“北京大学”匾额,如同磁铁一样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大家的神情开始是艳羡,接着是失落,最后是连成一片的叹息。这几个月里,我们如同一群饥肠辘辘的孩子,望着遥不可及的山珍海味,徒生羡慕,饱受折磨。
北大百年校庆在五月达到了高潮,也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我们也不再做梦,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命运里。同学们忙着告别,但北大百年校庆在我心中荡起的涟漪并未平静,镌刻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并未淡去。
周末的傍晚,我常独自一人,爬上学校背后的紫薇山,挑一棵枝丫粗壮的柿子树,骑在上面看天,看对面山崖下黑乎乎的不知年份的窑洞,看山下蜿蜒的玉带般的泾河,看西兰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一直看到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然而脑海里偶尔还是会浮现北大的西门、未名湖里博雅塔的倒影。
这是最后的浮现。
毕业后的十年间,我在县城、东海之滨、漓江之畔、三秦大地辗转漂泊,为生计、学业而奔波,北大如同前尘旧梦,不再出现。我已经忘记了中师毕业前的失落与纠结。
直到2008年秋季的一天,我坐在北大图书馆里,十年前的记忆突然被唤醒。那一刻,我想:难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吗?那时我在北京读书,学校与北大相邻,因而我也可以办理北大的借书证。
此后几年,我常去北大转悠,去图书馆看书,去食堂吃饭,去听课,带亲友去北大游览。无数次,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从北大的东门呼啸而入,如同回家一样心安理得。
我的书柜里,至今仍保存着那张白底红字的北大图书馆借书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