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石雕: 一刀一石一乾坤
□白英
字数:1596
2025-03-26
版名:文化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北出的好石匠。”这里说的“好石匠”,就是“秦汉名邦”绥德的石匠。绥德是陕北石雕的富集地,享有“石雕之乡”“石狮王国”的美誉。2014年,绥德石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是绥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一刀一刻一世界,一石一人一乾坤。一代代石雕匠人以錾为笔,以石为纸,将陕北人的生活、精神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定格于精美的石雕作品中。
从绥德县城出发,沿G210国道一路向北至四十里铺镇与薛家河镇一带,长达20多千米的道路两旁,遍布几十家规模不一的石雕工厂,地上立着龙柱、蹲着石虎、站着石人,其中最大最常见的则是石狮子,大者如舟,小者如拳,形成了一条“石雕长廊”。陕西省级石雕技艺传承人薛联银经营的工坊,就是其中享有盛誉的一家。
薛联银虽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古铜色的脸上透着陕北汉子的仁厚与朴实,手中的铁锤与凿子动起来灵活自如,敲、切、击、磨、雕,此起彼伏,行云流水,演绎着古老的石雕技艺。一块块普通的石头,或巴掌大,或几米见方,在他的手中锤一锤、凿一凿,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说起绥德石雕,薛联银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绥德石雕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和产业,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秦始皇长子扶苏监军驻上郡(秦统一天下后,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上郡为其中之一,因而绥德旧称“上郡古邑”)时的“太子府”“赏月台”遗址,还有县域内出土的几百块东汉画像石,乡间散存的唐宋石马和明清石狮,以及众多明清石窑洞院落,都是这项技艺世代传承的佐证。
“阳畔圪蹴背洼上的艾,绥德汉的石雕干起来……”坐在河畔,背朝大山,头顶蓝天,薛联银放声高歌,腿间放着一块石头,已画好狮子轮廓,他双手紧握一锤一錾,雕刻方寸世界。
“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薛联银说,在绥德,石雕种类多达百余种,人们最喜爱的是炕头石狮。按当地的古老习俗,谁家生了小孩,就要雕刻一个石狮子,作为孩子的保护神。炕头石狮多为当地能工巧匠的即兴之作,个头小巧,一般大不足尺、小不过寸,一是用来拴孩子,防止孩子乱爬跌下炕头,二是作为玩具陪伴孩子成长,是民间石狮崇拜的一种表现。许多人家传下来的石狮子已经拴过了爷孙几代人,其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与期盼,被视为传家宝。
“要想雕好石狮子,首先要注重选材,石头的质地要好,还要耐碱、细腻光滑,色泽上也有讲究。”薛联银说。小河沟一带的石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水流冲刷的石头表面光滑、瑕疵少、颜色均匀,地处四十里铺镇、薛家河镇小河沟流域的钱家河、朱麻硷、周家沟、薛家坪、谢家峁等村,历来都是石雕匠人辈出的好地方。“在脑子里想好石狮子的姿势,再在石头上简单勾画,用锤、錾、雕塑刀等工具进行雕刻,最后细细打磨,前后下手轻重不同,全靠多年形成的手感把握分寸。”薛联银一边雕刻,一边介绍着石雕技艺的心得与要领。他说自己都是因地制宜,以材取形,一件作品从选料到雕刻成型,全凭个人想象力和审美偏好,不只体现其形,还要注重狮子的神态,这样雕出来才显得生动活泼。相石、构图、打荒、粗雕、精雕、细刻、打磨……一件完整石雕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做的石狮多了,一块石头上狮子头在哪里、腿在哪里,也就了然于胸了。”
薛联银雕刻出的绥德炕头石狮摆满了屋子,细看造型千姿百态,神态各异,喜怒哀乐,各具神韵。这些石狮子小巧玲珑,憨态可掬,没有寺庙道观石狮的威严,没有村头道边望狮的凶猛,没有广场公园石狮的拘谨,是典型的“土特产”,突出了狮子的灵动活泼、不受约束,有的狮子甚至连头都是方的,似狮非狮,神似貌离,表现出一种滑稽的美学特征。实际上,炕头石狮的形象经过代代相传已经逐渐脱离狮子原本的样貌,石雕匠人取神而不取貌,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绥德石狮有一种‘大匠’气概,表现了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神韵,是真正的写意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绥德县城出发,沿G210国道一路向北至四十里铺镇与薛家河镇一带,长达20多千米的道路两旁,遍布几十家规模不一的石雕工厂,地上立着龙柱、蹲着石虎、站着石人,其中最大最常见的则是石狮子,大者如舟,小者如拳,形成了一条“石雕长廊”。陕西省级石雕技艺传承人薛联银经营的工坊,就是其中享有盛誉的一家。
薛联银虽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古铜色的脸上透着陕北汉子的仁厚与朴实,手中的铁锤与凿子动起来灵活自如,敲、切、击、磨、雕,此起彼伏,行云流水,演绎着古老的石雕技艺。一块块普通的石头,或巴掌大,或几米见方,在他的手中锤一锤、凿一凿,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说起绥德石雕,薛联银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绥德石雕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和产业,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秦始皇长子扶苏监军驻上郡(秦统一天下后,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上郡为其中之一,因而绥德旧称“上郡古邑”)时的“太子府”“赏月台”遗址,还有县域内出土的几百块东汉画像石,乡间散存的唐宋石马和明清石狮,以及众多明清石窑洞院落,都是这项技艺世代传承的佐证。
“阳畔圪蹴背洼上的艾,绥德汉的石雕干起来……”坐在河畔,背朝大山,头顶蓝天,薛联银放声高歌,腿间放着一块石头,已画好狮子轮廓,他双手紧握一锤一錾,雕刻方寸世界。
“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薛联银说,在绥德,石雕种类多达百余种,人们最喜爱的是炕头石狮。按当地的古老习俗,谁家生了小孩,就要雕刻一个石狮子,作为孩子的保护神。炕头石狮多为当地能工巧匠的即兴之作,个头小巧,一般大不足尺、小不过寸,一是用来拴孩子,防止孩子乱爬跌下炕头,二是作为玩具陪伴孩子成长,是民间石狮崇拜的一种表现。许多人家传下来的石狮子已经拴过了爷孙几代人,其中凝聚着一代又一代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与期盼,被视为传家宝。
“要想雕好石狮子,首先要注重选材,石头的质地要好,还要耐碱、细腻光滑,色泽上也有讲究。”薛联银说。小河沟一带的石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水流冲刷的石头表面光滑、瑕疵少、颜色均匀,地处四十里铺镇、薛家河镇小河沟流域的钱家河、朱麻硷、周家沟、薛家坪、谢家峁等村,历来都是石雕匠人辈出的好地方。“在脑子里想好石狮子的姿势,再在石头上简单勾画,用锤、錾、雕塑刀等工具进行雕刻,最后细细打磨,前后下手轻重不同,全靠多年形成的手感把握分寸。”薛联银一边雕刻,一边介绍着石雕技艺的心得与要领。他说自己都是因地制宜,以材取形,一件作品从选料到雕刻成型,全凭个人想象力和审美偏好,不只体现其形,还要注重狮子的神态,这样雕出来才显得生动活泼。相石、构图、打荒、粗雕、精雕、细刻、打磨……一件完整石雕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做的石狮多了,一块石头上狮子头在哪里、腿在哪里,也就了然于胸了。”
薛联银雕刻出的绥德炕头石狮摆满了屋子,细看造型千姿百态,神态各异,喜怒哀乐,各具神韵。这些石狮子小巧玲珑,憨态可掬,没有寺庙道观石狮的威严,没有村头道边望狮的凶猛,没有广场公园石狮的拘谨,是典型的“土特产”,突出了狮子的灵动活泼、不受约束,有的狮子甚至连头都是方的,似狮非狮,神似貌离,表现出一种滑稽的美学特征。实际上,炕头石狮的形象经过代代相传已经逐渐脱离狮子原本的样貌,石雕匠人取神而不取貌,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绥德石狮有一种‘大匠’气概,表现了生活中最可爱、最生动的一种神韵,是真正的写意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