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亡之战,铁血丹心

——观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字数:1334 2025-03-26 版名:悦读

   □李风玲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二部,主创们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宏大题材,拍得既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镜头之下,银幕之上,那血与火的战争场面,那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了观众。
  如此铁血的战争片,开场却无比温馨。李晓刚拿出钥匙准备开门,哥哥李想就背着军用背包出现在她的面前,很快,他们的父亲李默尹也回来了。此时是1951年,新中国已经成立,好日子就在眼前,但抗美援朝战事告急,这个久别的三口之家,即刻便要奔赴朝鲜战场。连坐火车都要观察地形的父亲李默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高级参谋;画出了铁路沿线地形图的儿子李想,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188师1营指导员;在哥哥即将去往战场时送给他一朵小花的妹妹李晓,是战场上的翻译员。他们本是渴慕平凡生活的一家人,但为了更多家庭的安稳,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各自的阵地。影片这个温馨的开场,既是对残酷战争的反衬,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快,镜头一转,已经是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电影也由此转入了残酷的“铁原阻击战”。
  身后是数十万正在转移的我军主力部队,面前是装备精良、不断逼近的强悍敌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以2.5万兵力与近5万敌军展开了激烈交锋。生死存亡,在此一战!1个小时内,敌军的4500吨炮弹向我军一个师的阵地倾泻而至;12个昼夜间,步坦炮协同的敌军数次向我军发起冲锋。为了守住阵地,志愿军在军事专家吴本正的指导下修建了暗藏机关的防御工事;为了掌握主动权,在松骨峰战斗中受伤而暂时失忆的副连长孙醒,发起了神出鬼没的地道偷袭……战旗被打碎了,却依旧顽强地插在阵地上;敌人冲上来了,就和他们贴身肉搏;一防失守了,就退到二防继续打,一直打到再次回到一防,打到像一颗钉子一样,狠狠地“钉”在了阵地上。志愿军第63军全体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铁原铸成了一道“钢铁长城”。在这场铁血战争中,一个个英雄形象被树立起来——总司令彭德怀临危不乱,指挥自如;军长傅崇碧担当大任,坚守铁原;军事专家吴本正深入战场,收集资料;战损记录员杨三弟成长蜕变,直面生死;专家“保镖”张孝恒不辱使命,至死守护;更有营长李想的“我们回不去了,你们继续前进”的壮怀激烈!这些英勇的人物让观众一次次热泪盈眶。
  在这宏阔的战争场面之下,在这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还穿插着无数感人至深的小细节。比如一颗甘甜的糖果和一朵清香的小花。那颗糖是彭德怀让李默尹捎给儿子李想的一颗糖,是国内的小朋友夹在写给志愿军的信里的一颗糖。李默尹将糖送给了儿子李想,李想又剥开糖纸送进了妹妹李晓口中,自己只留下了糖纸。牺牲之前,李想轻舔这张糖纸,仿佛尝到了家的味道,感受到了团圆的温暖。而那朵花,是妹妹李晓送给哥哥李想的。李想将它夹在笔记本中,已经成了干花。在战斗打响之前,战士们传递着这朵干花,贪婪地嗅着残留的花香,他们说:“这是好日子的味道!”他们就这样带着对好日子的向往奔向了战场。
  存亡之战,铁血丹心。电影结束,悠扬的片尾曲响起:“我来不及告别,只听见风声召唤。等穿过这片荒野,理想就会实现……别怕不能再相见,胜利了我就回家……”但太多太多的人,都倒在了黎明之前,他们再也没有闻到花的清香,没有尝到糖的甘甜。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唯有不忘历史,牢记英雄,接续奋斗,才算不辜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