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科学史诗

——读《屠呦呦传》

字数:1064 2025-03-26 版名:悦读

  □杨晓杰
  在人类与疟疾对抗的千年长河中,一位中国女性用青蒿素改写了人类医学史,她就是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这部由陈廷一、梁守德执笔的《屠呦呦传》,以32万字的体量,将这位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轨迹呈现出来。作为首部系统记录屠呦呦生平的传记,其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人物研究的空白,更在于为当代人树立起一面精神旗帜。
  传记第三章“艰辛求学”,记录了少女屠呦呦在战火中坚持求学的经历。1946年宁波暴发霍乱,16岁的屠呦呦一边照顾生病的母亲,一边在油灯下苦读《伤寒杂病论》,油渍在书页上晕开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这种“在动荡中寻找秩序”的生命力,或许正是她后来在科研中愈挫愈勇的精神源头。而当诺贝尔奖委员会通知84岁的屠呦呦获奖时,她正在实验室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她只说了一句“等我把这个数据核对完”。之后更是谦虚地表示:“我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传记第六章至第九章以蒙太奇手法还原了“523项目”的攻坚现场。作者通过实验室值班表、原始记录本,让读者目睹了1969年那个历史性时刻:当第191次实验记录本上出现“抑制率100%”的字样时,泛黄的宣纸线装书与现代离心机构成了超现实图景。
  书中特别收录的海南疫区工作日志,记录着1972年酷暑中的惊险一幕:屠呦呦为验证青蒿素毒性,在军用帐篷里吞下了第一粒药剂。这段以身试药的细节,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形成对照,传承了为科学献身的文化根脉。
  “中国神药”这一章通过解密档案,还原了青蒿素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书中首次披露的1979年英文论文手稿显示了屠呦呦坚持使用“Artemisinin”而非“Qinghaosu”命名青蒿素的缘由,“Artemisinin”既包含向传统致敬的“蒿属”词根,又遵循国际命名规范。这是文化自觉下的术语创新,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语言学标本。
  在传记第十一章“青春不老”中,作者以2015年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紫色礼服为叙事焦点,进而笔锋陡转至屠家客厅的日常场景:九十岁高龄的屠呦呦正在用放大镜研读《耐药疟原虫研究进展》。“荣誉与使命”的镜像对照,消解了媒体塑造的“诺奖得主”的刻板印象,还原了科学家的本真状态。
  书的附录中有“523项目”的成员名单,由576个名字构成。这份名单提醒我们:青蒿素的奇迹不仅是个人智慧的闪光,更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当合上这本墨香犹存的传记,青蒿素不再只是抗疟神药,它已经成为丈量文明高度的标尺。屠呦呦用她的研究历程证明,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在实验室里孤芳自赏,而是将个体生命融入人类文明的壮阔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