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故事,为成长赋能
——读颜莹《我与教育写作》
字数:1389
2025-03-26
版名:悦读

□秦春芳
颜莹老师编著的《我与教育写作》汇集了28位教育大家的写作心得,揭示了教师的成长密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同时也是写作领域的“小白”,读完该书后,我深深感受到这本书赋予我的能量,它不仅让我重新认识到教育写作的意义,更让我找到了成长的动力与方向。
放低姿态:写作是自我教育的旅程
在书中,丁素芬老师提到,写作需要放低姿态,它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像对待初学写作的孩子一样,对自己多一些耐心,不必苛求一开始就写得多么深刻、多么完美。重要的是迈出“写”的第一步,而不是沉迷于空想。
反观自己,在写作技法上,我追求速成,奢望通过读几本关于写作的书、听几场关于写作的讲座,在短时间内打通写作的“任督二脉”,成为写作高手。殊不知,这样急功近利,结果恰恰适得其反,常常让自己陷入挫败的泥潭。在写作内容上,我追求“高大上”,我总觉得日常的教学记录过于琐碎,写出来就是流水账,没有什么价值。慢慢地,我的热情也被消磨殆尽。看到别人获奖、发表文章,羡慕之余,我也想试着写一写论文或案例分析,却总是无从下手,最后不了了之。
丁素芬老师的观点让我意识到,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其追求完美,不如从简单的文字开始,慢慢积累,逐步提升。只有放下对结果的过度期待,才能真正享受写作带来的成长与蜕变。
以文为镜:从困惑到坚持的成长之路
张岚老师在《以文字见证成长》一文中,分享了自己刚加入徐州市大马路小学自主成长团队时的感受。看到她的经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我常常感到一头雾水;参加读书交流活动,我总是默默地当一个观众,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的思考过于浅显,贻笑大方。
我是一线教师,又是班主任,最不缺的就是写作素材。动笔之前,我心中有许多想法,然而写出来的文章却逻辑不清、表达混乱。张岚老师的经历让我明白,这种困惑和挣扎是每个教育写作者成长的必经之路。我现在需要坚持下去,勤加练习,不断反思与改进,不畏惧一时的生疏与无措,即便一日写一字,千日也有千字,更何况一日百字、千字地练习,终将使我冲破写作时的痛苦与迷茫,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节奏。
深挖细琢:写作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在书中,王新刚老师和张晓花老师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毅力的漫长修行。王新刚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经历九次修改,查阅文献十余万字;张晓花老师为了完成一篇论文,更是用一年的时间坚持“阅读+笔记+反思+写作”,最终写出了7300余字的初稿,又经过多次修改打磨才得以发表。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好文章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孤独坚守,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更是对目标的执着追求。“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真谛。写作不仅是对文字的雕琢,更是对思想的锤炼,对心性的磨砺。我们只有放下浮躁,穿越孤独与漫长的道路,才可能在茫茫荒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灵泉。
赋能前行: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书中28位名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倾注了足够的心血,才让文字焕发无穷的生命力。他们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态度,也让我更加坚定:写作之路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我与教育写作》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未来,我将以更谦逊的姿态、更坚定的信念,在教育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深耕,为成长赋能,为教育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