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出国门到扎根本土

——从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到骨干教师的成长之路

字数:1973 2025-03-26 版名:成长
  □杨玉莹
  七年前,我在南半球的“长白云之乡”作为国家公派汉语教师,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现如今,我是扎根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系统的一名教师。有趣的成长故事,还要从恩师的一句话说起……

  别开生面的海外教学
  高中时的一位经常勉励我的恩师曾说:星光不负赶路人,我们注定生而不凡。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回头看向来时的路,18岁的我腼腆胆小,正因为恩师的提点,才点燃了心中广博的教育梦想,毅然填报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本科阶段的学习让我感悟到:一位好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和热爱之心,更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跨学科的思维,要想守护一方讲台,自己得先拥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期间,我一路披荆斩棘,顺利通过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层层选拔与培训,成为一名公派新西兰的汉语教师。
  初到这个被称作“长白云之乡”的国家,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但海外生活的“蜜月期”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短。
  在奥克兰大学孔子学院报道后,我立刻来到西海岸教学点。我需要负责一个学区三所学校,共七个班级的教学,学生们没有任何汉语学习基础。语言方面的障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困难伴随着巨大的工作量给了我当头一棒。
  当我硬着头皮开始工作,才发现:教室中汇聚了泰国、越南、老挝等亚洲国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国家,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学生,还有很多当地的毛利人。很多学生在新西兰生活的时间并不长,英语也并不好,沟通起来比想象中还要困难。
  缺少教材,班级结构又如此复杂,导致我在国内所有的实习经历全部“失灵”,孤立无援的我该怎么办呢?
  我开始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聊天。“我们选修中文是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旅行或是学习。”既然学生们有这样的愿望,那就因材施教;没有教材,那就一起设计。
  “自助中国行”这一学习项目是我们共同讨论出来的。围绕这一主题,学生自主决定想要学习的话题,我负责搭建课程内容,再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穿插在课程之中,带领学生感受写毛笔字、打太极拳、剪纸的趣味,渐渐地,我的选修课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我很快就成了学区的明星教师。
  公派海外的时间一晃而过,这段经历赋予了我丰富的生命体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归心似箭。因为在海外的几百个日夜,我一直在思考,我将中华文化漂洋过海带到这里,我要带回去的是什么呢?
  一位印度同事给了我启发:新西兰的教育和印度的教育相比,更注重学习体验,让学生真正参与思考和实验。我想这不也正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吗?
   推陈出新的本土教育
  回到北京以后,我加入海淀区教育系统,成为一名小学语文兼道德与法治教师。我发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并非用单一学科知识可以完全解决,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如果还停留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那么学习的实际价值究竟有多少呢?
  既然看到了问题,就得尝试改变。我暗下决心:在海外播撒了一颗中华文化的种子,我的课程更要在海淀这片教育试验田里生根发芽。
  可是从哪儿入手呢?就从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始。照本宣科已是过去式,我要让我的课程变得有新意,让学生期待,带领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做热爱生活的人。
  在学校的支持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带着孩子们开展了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教学实践。
  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弱。于是,我将干巴巴的教材内容转化为趣味活动,将劳动课整合其中,以“我能行”PK赛带动各班的“小豆包”。这一活动效果出奇的好。不到一个月,孩子们不仅能将校服叠放整齐,将书包收拾好,还能熟练地扣扣子、系鞋带,小家伙们每天来上学的步子都似乎轻快了很多。
  到了二年级,学生们对大自然更感兴趣了,教材中正好有对应的授课内容。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带他们去三元农场挖红薯、刨花生;去国家植物园,观察小松鼠、在山林中野餐……在阳光下,天真烂漫的孩子们都说我的课简直太有意思了,就像一次旅行。听到这里,我心里乐开了花。
  升入三四年级,学生们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心理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随之增多。我知道,他们渴望有人读懂他们的小叛逆,走进他们的心。我作为知心姐姐,从我的故事讲到校园轶事、国家大事和国际要事,悄悄地将心理辅导融入课堂,孩子们听得尽兴,更加信任我这个大朋友,实用的社交小技巧让他们交到了更多朋友。
  教授五六年级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学生们对宪法,公民的权利、义务方面的内容不感兴趣。沉闷的课堂需要推陈出新了。我在年级中征集建议后,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又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从校园生活走向现实世界,穿插进行职业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意识到教材中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抗拒。看到他们又恢复了学习动力,我松了一口气。
  一路走来,因为热爱,学习教育专业七个春秋。更因为热爱,从带着理想走出国门,到更新目标扎根海淀,又是七年。十多个寒来暑往,见证了一个害羞腼腆的少女成长为海淀区骨干教师、岗位能手。
  星光不负赶路人,期待着下一段有关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