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校本化的课堂教学评价
□张少飞 李子博
字数:2029
2025-03-23
版名:知行
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方向,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引领。自2016年起,河北邢台市威县第二中学就开始着手建构有效课堂。那么,有效课堂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为了实现有效课堂学生该如何参与教学?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有效课堂的样态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明确地出示学习目标,教学组织过程顺利自然,师生互动充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材取舍恰当,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课堂活动有生成性。
为了让教师们比较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我们对有效课堂的要求尽量简洁,突出重点。在一系列的教研、磨课、公开课、同课异构、评课等活动后,我们认为有效课堂的特点应该是学习目标简洁呈示,问题设计符合学生需要,应用教学媒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小组成员间相互支持,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性,课堂小结简洁到位。于是我们形成了这样一套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具体明确)、问题设置(巧妙有价值)、小组合作(合作生成)、课堂评价(及时准确)、媒介应用(包括思维导图、多媒体等)、课堂小结(简洁凝练),对应的分值分别是10分、30分、30分、10分、10分、10分。
在应用评价体系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依据什么来定
部分教师发现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解读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自己解读出来的还是依据教材列出来的?对于这样的疑惑,我校教务处引导教师们重新解读课程标准,增强教师们的课程标准意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好,学习目标也好,都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来定。所以,我们对于评价体系中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了修订,要求目标简洁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2.教材内容取舍不好把握
听评课过程中发现,有些课对于教材的处理要么过于浅层,要么重难点不突出,要么内容设计不符合学情。这样的课堂,远不符合有效课堂的要求,教师的教是无效的。为此,我们对教材处理,做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内容设计符合学情;二是教学重难点突出。
3.问题设计偏离学习目标
因为评价体系中对于问题设计的赋分权重较大,部分教师在对教材缺乏解读、站位不够高的情况下,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结果就是问题设计的价值不高,偏离教学目标,或者问题设计还停留在较浅层的思维要求上。为此,我们对问题设计做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问题设计指向学习目标;二是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
4.小组合作缺乏实效
评价体系中,小组合作教学权重同样较大,很多教师的课堂为了实现合作学习,表面上看很热闹,教师也很轻松,但缺乏实效。小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内容上缺乏深度。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把控不足,缺少教师指导的小组合作容易失控,更容易偏离教学主线。另外,小组活动过程中,缺乏组织性,学生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的小组活动,混乱而低效。为此,在小组活动方面,我们要求组员积极参与,有小组展示环节,有小组活动后的生成。
5.课堂评价过于简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过于简单。多数教师在黑板一侧画一张表,对各小组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简单的加分,而口头评价也只是简单的“对”“不错”“挺好”,这样的评价缺乏激励性。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滞后,甚至缺位。为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我们要求做到即时性、激励性。
综上,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了重新修订,主要内容包括教材(10分)、教师活动(40分)、学生活动(30分)、教学效果(10分)、教学亮点(10分)五个维度,突出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教材部分的关键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考查要点包括教学目标简洁具体(2分)、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3分)、教材内容的选取符合学情(2分)、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3分);教师活动部分关键指标包括活动组织、问题设计、课堂评价三个维度,考查要点包括小组活动指导(6分)、个别活动指导(5分)、教学任务活动化(7分)、问题设计指向学习目标(5分)、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7分)、课堂评价具有即时性(5分)、课堂评价具有激励性(5分);学生活动部分关键指标包括合作学习( 14分)、小组展示(8分)、小组生成( 8分),其中合作学习的考查要点包括组长有效组织(7分)、组员积极参与(7分);教学效果部分关键指标有课堂氛围(5分)、目标达成度(5分);教学亮点是听课教师自评部分,不做评价限制。
在应用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更具有实效性,教师在教材处理上更加恰当。应该说,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应用效果达到了预期。
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教学规律,更要尊重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是想当然地应用或者照搬某个评价工具。为避免评价工具失当,教育管理者可以从简单的、大的方向入手,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再进行细化,突出要点。
我们认为,有效课堂的样态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明确地出示学习目标,教学组织过程顺利自然,师生互动充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材取舍恰当,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课堂活动有生成性。
为了让教师们比较好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我们对有效课堂的要求尽量简洁,突出重点。在一系列的教研、磨课、公开课、同课异构、评课等活动后,我们认为有效课堂的特点应该是学习目标简洁呈示,问题设计符合学生需要,应用教学媒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小组成员间相互支持,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性,课堂小结简洁到位。于是我们形成了这样一套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具体明确)、问题设置(巧妙有价值)、小组合作(合作生成)、课堂评价(及时准确)、媒介应用(包括思维导图、多媒体等)、课堂小结(简洁凝练),对应的分值分别是10分、30分、30分、10分、10分、10分。
在应用评价体系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依据什么来定
部分教师发现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解读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自己解读出来的还是依据教材列出来的?对于这样的疑惑,我校教务处引导教师们重新解读课程标准,增强教师们的课程标准意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好,学习目标也好,都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来定。所以,我们对于评价体系中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了修订,要求目标简洁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2.教材内容取舍不好把握
听评课过程中发现,有些课对于教材的处理要么过于浅层,要么重难点不突出,要么内容设计不符合学情。这样的课堂,远不符合有效课堂的要求,教师的教是无效的。为此,我们对教材处理,做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内容设计符合学情;二是教学重难点突出。
3.问题设计偏离学习目标
因为评价体系中对于问题设计的赋分权重较大,部分教师在对教材缺乏解读、站位不够高的情况下,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结果就是问题设计的价值不高,偏离教学目标,或者问题设计还停留在较浅层的思维要求上。为此,我们对问题设计做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问题设计指向学习目标;二是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
4.小组合作缺乏实效
评价体系中,小组合作教学权重同样较大,很多教师的课堂为了实现合作学习,表面上看很热闹,教师也很轻松,但缺乏实效。小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内容上缺乏深度。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把控不足,缺少教师指导的小组合作容易失控,更容易偏离教学主线。另外,小组活动过程中,缺乏组织性,学生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这样的小组活动,混乱而低效。为此,在小组活动方面,我们要求组员积极参与,有小组展示环节,有小组活动后的生成。
5.课堂评价过于简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习行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反馈过于简单。多数教师在黑板一侧画一张表,对各小组的课堂表现情况进行简单的加分,而口头评价也只是简单的“对”“不错”“挺好”,这样的评价缺乏激励性。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滞后,甚至缺位。为此,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的评价,我们要求做到即时性、激励性。
综上,我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了重新修订,主要内容包括教材(10分)、教师活动(40分)、学生活动(30分)、教学效果(10分)、教学亮点(10分)五个维度,突出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教材部分的关键指标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考查要点包括教学目标简洁具体(2分)、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3分)、教材内容的选取符合学情(2分)、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3分);教师活动部分关键指标包括活动组织、问题设计、课堂评价三个维度,考查要点包括小组活动指导(6分)、个别活动指导(5分)、教学任务活动化(7分)、问题设计指向学习目标(5分)、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7分)、课堂评价具有即时性(5分)、课堂评价具有激励性(5分);学生活动部分关键指标包括合作学习( 14分)、小组展示(8分)、小组生成( 8分),其中合作学习的考查要点包括组长有效组织(7分)、组员积极参与(7分);教学效果部分关键指标有课堂氛围(5分)、目标达成度(5分);教学亮点是听课教师自评部分,不做评价限制。
在应用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更具有实效性,教师在教材处理上更加恰当。应该说,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应用效果达到了预期。
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教学规律,更要尊重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是想当然地应用或者照搬某个评价工具。为避免评价工具失当,教育管理者可以从简单的、大的方向入手,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再进行细化,突出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