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策略
□刘美丽
字数:1591
2025-03-23
版名:教育理论
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方法,为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程注入活力,有助于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项目化教学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如“我是家庭小管家”等有趣的项目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积极性。
2.增强道德体验。通过参与“社区文明行动”等项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践行道德规范,将道法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增强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提升道德素养。
3.促进个性发展。项目化教学尊重学生差异,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项目中承担不同任务,如在“节日文化展示”中,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制作海报,喜欢表演的学生进行节日习俗展示,从而发挥优势,实现个性化成长。
(二)对教师的意义
1.创新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尝试如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2.提升专业能力。教师在设计和指导项目过程中,需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和评价等专业能力。
3.增进师生互动。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密切交流,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困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贴合生活定主题。挖掘学生熟悉的家庭、校园、社区场景,拟定如“我的一天作息计划”“校园环保行动”“社区文明小调查”等主题,让学生有生活体验基础,更易融入项目。
2.趣味活动激兴趣。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手工制作类活动。如开展“交通规则小剧场”,让学生扮演交警、行人,在模拟情境中学习交通法规;举办“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热情。
3.分层引导促参与。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在项目任务分配、难度设定上分层。如在“小小发明家”项目中,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设计创新产品,能力稍弱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协助制作。
4.多元资源共支持。利用教材、绘本、动画视频、科普网站、社区资源等,为项目提供丰富素材。
5.家校社协同助成长。邀请家长参与项目指导,如在“家庭美食文化”项目中家长分享烹饪技巧;与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如“关爱社区老人”;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研学,拓宽视野。
三、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开展项目化教学所需的资料、场地等资源匮乏。学校图书馆相关书籍少,网络资源繁杂难筛选,且校外实践活动难以找到合适场地。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中,性格开朗、能力强的学生主导项目,部分内向或能力稍弱的学生参与度低,如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发言积极,有些学生却很少表达,游离于项目之外。
3.教学时间管理困难。项目化教学环节多,从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到成果展示,易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项目进度拖沓,如成果展示环节时间过长,影响总结环节。
(二)解决方案
1.精准设计项目。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特点,围绕生活常识、基本道德规范设计项目,像“我的每日好习惯养成计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起居入手,难度适中。设计时将大项目拆分成小任务,循序渐进推进,每个小任务都有明确目标和要求,方便学生理解和执行。
2.整合多元资源。教师平时注意搜集网络优质资源,建立资源库。与学校图书馆沟通,增加道法相关绘本、故事书等。还可与社区合作,挖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实践活动。
3.促进全员参与。合理分组,根据学生性格、能力互补搭配,每组安排组织协调者,确保人人有任务。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尽管实施过程存在挑战,但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应对,能不断完善教学,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第二小学)
一、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项目化教学以具体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如“我是家庭小管家”等有趣的项目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改变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积极性。
2.增强道德体验。通过参与“社区文明行动”等项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践行道德规范,将道法知识内化为行为习惯,增强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提升道德素养。
3.促进个性发展。项目化教学尊重学生差异,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项目中承担不同任务,如在“节日文化展示”中,擅长绘画的学生负责制作海报,喜欢表演的学生进行节日习俗展示,从而发挥优势,实现个性化成长。
(二)对教师的意义
1.创新教学方式。促使教师从传统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尝试如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2.提升专业能力。教师在设计和指导项目过程中,需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课程设计、组织管理和评价等专业能力。
3.增进师生互动。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密切交流,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困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贴合生活定主题。挖掘学生熟悉的家庭、校园、社区场景,拟定如“我的一天作息计划”“校园环保行动”“社区文明小调查”等主题,让学生有生活体验基础,更易融入项目。
2.趣味活动激兴趣。设计角色扮演、游戏竞赛、手工制作类活动。如开展“交通规则小剧场”,让学生扮演交警、行人,在模拟情境中学习交通法规;举办“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热情。
3.分层引导促参与。依据学生能力差异,在项目任务分配、难度设定上分层。如在“小小发明家”项目中,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设计创新产品,能力稍弱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协助制作。
4.多元资源共支持。利用教材、绘本、动画视频、科普网站、社区资源等,为项目提供丰富素材。
5.家校社协同助成长。邀请家长参与项目指导,如在“家庭美食文化”项目中家长分享烹饪技巧;与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如“关爱社区老人”;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研学,拓宽视野。
三、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开展项目化教学所需的资料、场地等资源匮乏。学校图书馆相关书籍少,网络资源繁杂难筛选,且校外实践活动难以找到合适场地。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中,性格开朗、能力强的学生主导项目,部分内向或能力稍弱的学生参与度低,如小组讨论时,个别学生发言积极,有些学生却很少表达,游离于项目之外。
3.教学时间管理困难。项目化教学环节多,从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到成果展示,易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项目进度拖沓,如成果展示环节时间过长,影响总结环节。
(二)解决方案
1.精准设计项目。深入研究低年级学生特点,围绕生活常识、基本道德规范设计项目,像“我的每日好习惯养成计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起居入手,难度适中。设计时将大项目拆分成小任务,循序渐进推进,每个小任务都有明确目标和要求,方便学生理解和执行。
2.整合多元资源。教师平时注意搜集网络优质资源,建立资源库。与学校图书馆沟通,增加道法相关绘本、故事书等。还可与社区合作,挖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实践活动。
3.促进全员参与。合理分组,根据学生性格、能力互补搭配,每组安排组织协调者,确保人人有任务。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尽管实施过程存在挑战,但通过合理规划和积极应对,能不断完善教学,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目标,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宝鸡高新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