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科学教学的理念构想与范式构建
□陈云奔 徐海鹏
字数:2967
2025-03-23
版名:理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突出的科技人才作为支撑,突出的科技人才需要有坚定的科学志向作为引领,而科学兴趣的培养、潜质的形成乃至志向的确立,均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萌芽的。可以说,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通过科学教育培育更多科技人才既是促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必要手段,也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
教学理念构想
对于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而言,课堂为其从理念构想到实践生成提供了交叉结合的场域支持。基于科学志向的“价值”属性,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理念也要定位于价值这一维度之上,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推动情感发展和意志生成。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定位:价值本源。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科学教学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本质进行审视。从根本上讲,教育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塑造。教学作为教育实施的具体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成人”“立人”,使学生成为具有精神取向的人是其核心要义。因此,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之本质就在于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教育手段,也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即教学应是一个“为人”“人为”“人在其中”的意义世界,是促进学生进行价值认知、感受与实现的实践过程。科学志向生发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教学来激活科学知识与价值间的联系,唤醒科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之能够被学生的意识所捕获并由此在学生心中生长。在价值本源的教学定位下,科学教学要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进而增进学生的价值感受,使学生获得自我审视的意义存在方式。科学教学也不再是狭隘的固化知识传播手段,而是一场彰显价值、引领意义的美妙际遇。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聚焦:情感发展。科学知识并不是价值无涉、客观存在的,而是伴随着学生的感性感受存在于学生的经验之中,对于知识的领悟只能经由学生自身的理解而建构。科学知识的产生或变革是倾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想的,是基于人类源初的意识体验而发生的。因此,应对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学观念进行彻底的变革,将学生的感性感受重新引入教学之中,聚焦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可能产生的情感。科学志向发展的核心是价值的体现、情感的发展以及对科学世界意义的不断追寻,学生科学志向的背后往往是情感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科学教学应该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情感体验是无法分离的,应探寻科学情感与科学知识的交汇点,将教学内容还原为鲜活、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学习发展科学情感,从而探寻科学事业对于自身和社会的价值。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重点:意志生成。对“知识人”“理性人”的过度重视使得科学教学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置之门外,但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需要意志的协调,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也理应以意志的生成为重点。正如夸美纽斯所强调的:“教学必须能照耀理智、刺激良心、指导意志。”科学意志作为贯穿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既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是教学活动最终导向的结果,表现为学生在情感导向下所付诸的具体行动,即学生“知情意行”的连贯发展。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看作是一种简单快乐的过程。但从现实情况来考量,科学志向的发展并非如此,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结果、消极的情绪等未知的困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更多的是借助于自身意志的坚守和自制,将意向、态度、预期等一系列情感因素都汇集成坚定的信念,努力克服消极体验、内心冲突、外界干扰、自身惰性等不利因素,进而实现个体对科学志向的意义期待。因此,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必须意识到科学志向的意志过程取向,注重学生科学意志的持续生成。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
教学范式构建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范式应立足于价值,教学要注重意义、情感、意志等关键因素,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志向的生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融于价值本位的情感建构。基于科学志向的发展逻辑及学生的发展特点,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操作层面应更加关注情感性、生成性和层级性。对于情感性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转变功利性的知识价值观念,破除“唯分数论英雄”的顽瘴痼疾,重点关注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积极的价值认识和情感体验。承认情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再将情感视为用以引诱学生学习知识的手段或辅助,而是将其视为超越于知识维度而存在的具体目标。对于生成性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协调着众多诱发因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才得以维持的。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认知为目标,根据学生的情感反馈和意志表达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对于层级性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学段特点、课程特点来进一步细化。
正是在情感维度、生成维度和层级维度注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达成性目标”,而是回归价值性、情感性、意志性的科学志向发展谱系。参照情感性、生成性和层级性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套已经规定好的、按部就班的、一成不变的刻板程序,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力和意志力的价值交互过程。
教学模式:面向价值转换的进阶发展。科学志向是面向情感发展的高阶目标,是基于科学资本、学习经验、自我效能、态度和结果预期的进阶发展。可以说,学生的科学志向的发展是一条基于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连贯、逐渐深入的价值路径序列,依托进阶的关键变量搭建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能力阶梯,以渐进式的发展机理来进行教学是契合科学志向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模式的探索同样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这一原则的指导,在教学中欢迎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承认所有学生的贡献,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猜想、疑惑,并倾听学生对于教学的改进意见。
在这一原则下,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模式需要串联起诸多关键变量的情感网络。第一,应联结学生的科学资本,明确进阶起点。第二,应丰盈学习内容,促进学习体验。第三,应重视科学实践,提升自我效能。第四,应提供科学价值的有效证据,发展科学态度。第五,应展现多元的科学愿景,唤醒结果预期。
教学评价:跟踪价值情感的动态发展。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志向的价值本质相联系。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评价就是为了发现学生的科学潜能,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培养兴趣、发展情感,推动学生以志向发展为核心的增值评价。在专业学习初始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志向尚未进入稳定的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志向的最佳时期。但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往往容易走向结果导向的误区,过度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排名。而科学志向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性”说明对科学志向的评价方式不能等同于对科学知识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应注重以情感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即视评价为跟踪学生动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情感的实际变化,从而以有效评价支撑科学志向发展。(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
教学理念构想
对于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而言,课堂为其从理念构想到实践生成提供了交叉结合的场域支持。基于科学志向的“价值”属性,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理念也要定位于价值这一维度之上,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推动情感发展和意志生成。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定位:价值本源。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科学教学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本质进行审视。从根本上讲,教育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塑造。教学作为教育实施的具体手段,通过教学使学生“成人”“立人”,使学生成为具有精神取向的人是其核心要义。因此,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之本质就在于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教育手段,也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即教学应是一个“为人”“人为”“人在其中”的意义世界,是促进学生进行价值认知、感受与实现的实践过程。科学志向生发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教学来激活科学知识与价值间的联系,唤醒科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之能够被学生的意识所捕获并由此在学生心中生长。在价值本源的教学定位下,科学教学要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递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进而增进学生的价值感受,使学生获得自我审视的意义存在方式。科学教学也不再是狭隘的固化知识传播手段,而是一场彰显价值、引领意义的美妙际遇。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聚焦:情感发展。科学知识并不是价值无涉、客观存在的,而是伴随着学生的感性感受存在于学生的经验之中,对于知识的领悟只能经由学生自身的理解而建构。科学知识的产生或变革是倾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想的,是基于人类源初的意识体验而发生的。因此,应对客观主义取向的教学观念进行彻底的变革,将学生的感性感受重新引入教学之中,聚焦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可能产生的情感。科学志向发展的核心是价值的体现、情感的发展以及对科学世界意义的不断追寻,学生科学志向的背后往往是情感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科学教学应该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情感体验是无法分离的,应探寻科学情感与科学知识的交汇点,将教学内容还原为鲜活、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学习发展科学情感,从而探寻科学事业对于自身和社会的价值。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重点:意志生成。对“知识人”“理性人”的过度重视使得科学教学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置之门外,但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需要意志的协调,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也理应以意志的生成为重点。正如夸美纽斯所强调的:“教学必须能照耀理智、刺激良心、指导意志。”科学意志作为贯穿学生科学学习的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既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是教学活动最终导向的结果,表现为学生在情感导向下所付诸的具体行动,即学生“知情意行”的连贯发展。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看作是一种简单快乐的过程。但从现实情况来考量,科学志向的发展并非如此,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结果、消极的情绪等未知的困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更多的是借助于自身意志的坚守和自制,将意向、态度、预期等一系列情感因素都汇集成坚定的信念,努力克服消极体验、内心冲突、外界干扰、自身惰性等不利因素,进而实现个体对科学志向的意义期待。因此,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必须意识到科学志向的意志过程取向,注重学生科学意志的持续生成。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
教学范式构建
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范式应立足于价值,教学要注重意义、情感、意志等关键因素,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志向的生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融于价值本位的情感建构。基于科学志向的发展逻辑及学生的发展特点,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操作层面应更加关注情感性、生成性和层级性。对于情感性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转变功利性的知识价值观念,破除“唯分数论英雄”的顽瘴痼疾,重点关注学生科学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积极的价值认识和情感体验。承认情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再将情感视为用以引诱学生学习知识的手段或辅助,而是将其视为超越于知识维度而存在的具体目标。对于生成性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科学志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协调着众多诱发因素、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才得以维持的。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认知为目标,根据学生的情感反馈和意志表达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对于层级性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学段特点、课程特点来进一步细化。
正是在情感维度、生成维度和层级维度注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传统的“知识达成性目标”,而是回归价值性、情感性、意志性的科学志向发展谱系。参照情感性、生成性和层级性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套已经规定好的、按部就班的、一成不变的刻板程序,而是一场充满生命力和意志力的价值交互过程。
教学模式:面向价值转换的进阶发展。科学志向是面向情感发展的高阶目标,是基于科学资本、学习经验、自我效能、态度和结果预期的进阶发展。可以说,学生的科学志向的发展是一条基于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连贯、逐渐深入的价值路径序列,依托进阶的关键变量搭建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能力阶梯,以渐进式的发展机理来进行教学是契合科学志向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模式的探索同样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这一原则的指导,在教学中欢迎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承认所有学生的贡献,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猜想、疑惑,并倾听学生对于教学的改进意见。
在这一原则下,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模式需要串联起诸多关键变量的情感网络。第一,应联结学生的科学资本,明确进阶起点。第二,应丰盈学习内容,促进学习体验。第三,应重视科学实践,提升自我效能。第四,应提供科学价值的有效证据,发展科学态度。第五,应展现多元的科学愿景,唤醒结果预期。
教学评价:跟踪价值情感的动态发展。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与科学志向的价值本质相联系。促进学生科学志向发展的教学评价就是为了发现学生的科学潜能,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培养兴趣、发展情感,推动学生以志向发展为核心的增值评价。在专业学习初始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志向尚未进入稳定的状态,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志向的最佳时期。但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往往容易走向结果导向的误区,过度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排名。而科学志向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性”说明对科学志向的评价方式不能等同于对科学知识的终结性评价,而是应注重以情感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即视评价为跟踪学生动态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情感的实际变化,从而以有效评价支撑科学志向发展。(据《中国教育学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