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加量”,课间“加时”,健康“增效”

——榆林市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字数:1496 2025-03-19 版名:强教之路陕西答卷

  □通讯员 胡国凯
  日前,榆林市教育局出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六条措施,明确提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课间15分钟、30分钟大课间、保障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2小时”,并配套相应保障举措,全方位推动学生体质提升与全面发展。
  切实有力的举措,如一丝春风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田,更如一把火点燃了全市校园体育运动的激情和活力。如今,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清晨跃动的身影,到课间飞扬的笑声,全员阳光体育运动“活”力全开,眼中有光、身上有汗、脚下有力的少年们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茁壮成长。
  锻炼“加量”,活力“升级”
  2月25日,榆林市苏州中学的操场上格外热闹,在体育教师的示范带领下,排球垫球、铅球投掷、短跑训练、趣味运动等体育活动正在热烈进行。阳光下,孩子们追逐、跳跃,欢声笑语不断。
  “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校每班每天都有1节体育课,孩子们有了更多运动和放松时间,都很高兴。”榆林市苏州中学体育教师边小燕说。针对不同年级,该校设置了不同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每节体育课有内容、有质量、有效果。
  在榆林市第三十小学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足球跑、带、传、射等动作。“我们在每周5节体育课程中专门设置1节特色体育专项课程,按不同年级分别开设武术、足球、篮球特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传统体育运动技能。”校长白瑞说。
  随着“每天1节体育课”的深入落实,参与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多。全市各中小学按照“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思路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优化创新课程编排,聚焦“教会、勤练、常赛”设计教学内容,以三大球类、田径、体操以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着力开足开好“每天1节体育课”,广泛开展校内班级、年级体育比赛,提升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至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
   课间“加时”,快乐“加倍”
  “开学几天来,课间活动时教室几乎是空的。”榆林高新区小学校长方方说。新学期,该校校园里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新色彩,不同玩法的跳格子铺满了教学楼一侧,五颜六色,格外醒目。该校课间活动中,孩子们有的在有序排队跳格子,有的手持色彩斑斓的跳绳做着花样动作,有的挥动着羽毛球拍,尽情享受着运动的乐趣。
  随着课间延长至15分钟,“课间微改革”正在校园中悄然发生。为了让学生在课间充分享受运动乐趣,各学校纷纷创新思路,将15分钟小课间、30分钟大课间、课后服务时间进行一体化设计,推出跳格子、跳绳、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乒乓球、羽毛球等简便易行、能让更多学生参与的特色活动项目。多样化、个性化的课间活动,让学生们在课间有充足的活动选择,真正做到玩得开心、玩得有意义。
  从过去的“课间10分钟”到如今的“课间15分钟”,看似简单的时间增加,体现的却是“健康第一”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度转变。
  保障“加码”,健康“增效”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锻炼需求,我们利用学校走廊、平台、教室转角等,创设更多活动空间,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轻便的体育器材。”榆林高新区第十一小学校长刘小青说。
  校园体育活动扎实落地,师资和场地保障是关键。各县市区通过返聘退休教师、与体育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聘请退役运动员以及优秀退役军人等多种方式,加强体育师资配备,保障体育课程开足开好。各学校坚持“小场地、大体育”理念,积极挖掘校内场地资源,在教学区就近设置轻便体育器械,把校园可利用的空间都留给学生,积极营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体育活动氛围。
  从“赶作业”到“跳格子”,从“静坐教室”到“奔向操场”,榆林教育正用“健康”标尺丈量教育温度,以校园体育改革“小切口”做好学生身心健康“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