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衡阳石鼓书院
□唐臻科
字数:1600
2025-03-19
版名:文苑
湘江之滨,衡山之南,山川毓秀,千年湖湘文化在此传承。阳春三月,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们有幸踏入了千年学府——衡阳石鼓书院。古老的书院以其特有的静雅和厚重迎接了我们。春风吹来,长廊外青青的柳枝迎风飞舞,还有院内竞相绽放的花儿,一同把春天的韵味融进书院的每一个角落。
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明代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地位。石鼓书院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地,苏轼、周敦颐、朱熹、蔡汝南等人曾在此执教,郦道元、曾国藩、彭玉麟等来此地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览胜,其状蔚为壮观。
进入石鼓书院,桥形长廊中央建有一座禹碑亭。亭子中央上方悬挂着明代杨慎为禹碑所作的释文,朱红的牌匾上字体端正、浑厚苍劲,仔细观看,其上还有历经时间洗礼的沧桑感。碑亭外门柱上有一副“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的楹联。楹联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同时揭示了宇宙鸿蒙是万物之始,不必矫揉造作,天地本身就能衍生大文章的深刻道理,文字质朴而寓意深刻。
在书院大观楼前方塑有儒家圣人孔子的塑像,前来参观者正虔诚地烧香礼拜。走进大观楼,讲坛的桌子上摆放着两只紫砂杯,后墙上有书院七贤的肖像画和生平简介,环境幽静雅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息。细心观看书院七贤的简介,仿佛穿越到了大宋和盛唐年间,这些书院的创建者和山长们,手握书卷,谈吐儒雅,为民授业解惑的情景历历在目。大观楼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它承担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一楼的讲堂上摆放着两把太师椅,有纪念之意,边柱上悬挂着楹联“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远连青草,近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书院作出了最经典的介绍。
踏着木质楼梯,缓步登上合江亭,清晰的脚步声在寂静的亭楼中环绕,这种回音似在叩击人类自然的本真。我们习惯居住于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关于木质建筑的记忆,如今听到这样的回声,竟觉得无比亲切。
二楼正中悬挂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韩愈贬迁途中路过衡阳,应刺史邹儒立之邀,同游合江亭,写下此长诗。从那时起,合江亭便声名鹊起,历代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接踵而至。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站在合江亭的栏杆边俯瞰滚滚北去的江水,碧绿的江水映衬着远天的红日,这种自然景观波澜壮阔,人在景中陶然自得。古代先贤们也曾在此围炉夜谈,纵论天下大事,他们那种从容入世、淡泊出尘的心境以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深刻影响着后来者。
出书院往左走,不远处有一座将军楼,因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陆要冲,易守难攻,诸葛亮、文天祥等都曾设营屯兵于此。这里也是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曾国藩的爱将彭玉麟当年训练湘军水师的指挥楼。踯躅于将军楼前,手抚楼墙,我似乎能够听见一百多年前湘军水师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如今斯人已去,唯有江水静静流淌,故事都淹没在历史深处,只有在这座楼上驻足凝神时,可隐约窥见多年前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湖湘文化惠泽后世,形成云蒸霞蔚之势,影响着一代代湖湘子弟。沐浴在古老书院那厚重的历史气息里,我似乎穿越了时空,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和北去的湘水拍击礁石的涛声,也似乎明白了“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深邃意义。
石鼓书院主要由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等建筑构成,总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创建的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明代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地位。石鼓书院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地,苏轼、周敦颐、朱熹、蔡汝南等人曾在此执教,郦道元、曾国藩、彭玉麟等来此地或讲学授徒,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览胜,其状蔚为壮观。
进入石鼓书院,桥形长廊中央建有一座禹碑亭。亭子中央上方悬挂着明代杨慎为禹碑所作的释文,朱红的牌匾上字体端正、浑厚苍劲,仔细观看,其上还有历经时间洗礼的沧桑感。碑亭外门柱上有一副“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的楹联。楹联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同时揭示了宇宙鸿蒙是万物之始,不必矫揉造作,天地本身就能衍生大文章的深刻道理,文字质朴而寓意深刻。
在书院大观楼前方塑有儒家圣人孔子的塑像,前来参观者正虔诚地烧香礼拜。走进大观楼,讲坛的桌子上摆放着两只紫砂杯,后墙上有书院七贤的肖像画和生平简介,环境幽静雅致,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息。细心观看书院七贤的简介,仿佛穿越到了大宋和盛唐年间,这些书院的创建者和山长们,手握书卷,谈吐儒雅,为民授业解惑的情景历历在目。大观楼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它承担了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下讲学,楼上藏书。一楼的讲堂上摆放着两把太师椅,有纪念之意,边柱上悬挂着楹联“珠玑文字任流传,昌黎首唱,石湖继吟,霞客纪游,姜斋感旧,佳节数从头,太息前人俱往矣;锦绣江山烦指点,左挟岣嵝,右挹回雁,远连青草,近接朱陵,风光都在眼,喜看形胜更超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书院作出了最经典的介绍。
踏着木质楼梯,缓步登上合江亭,清晰的脚步声在寂静的亭楼中环绕,这种回音似在叩击人类自然的本真。我们习惯居住于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失去了许多关于木质建筑的记忆,如今听到这样的回声,竟觉得无比亲切。
二楼正中悬挂着唐代大文豪韩愈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韩愈贬迁途中路过衡阳,应刺史邹儒立之邀,同游合江亭,写下此长诗。从那时起,合江亭便声名鹊起,历代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接踵而至。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站在合江亭的栏杆边俯瞰滚滚北去的江水,碧绿的江水映衬着远天的红日,这种自然景观波澜壮阔,人在景中陶然自得。古代先贤们也曾在此围炉夜谈,纵论天下大事,他们那种从容入世、淡泊出尘的心境以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深刻影响着后来者。
出书院往左走,不远处有一座将军楼,因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陆要冲,易守难攻,诸葛亮、文天祥等都曾设营屯兵于此。这里也是著名思想家、军事家曾国藩的爱将彭玉麟当年训练湘军水师的指挥楼。踯躅于将军楼前,手抚楼墙,我似乎能够听见一百多年前湘军水师那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如今斯人已去,唯有江水静静流淌,故事都淹没在历史深处,只有在这座楼上驻足凝神时,可隐约窥见多年前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
湖湘文化惠泽后世,形成云蒸霞蔚之势,影响着一代代湖湘子弟。沐浴在古老书院那厚重的历史气息里,我似乎穿越了时空,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和北去的湘水拍击礁石的涛声,也似乎明白了“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深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