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大钊先生》: 现代审美下的革命故事讲述
□张鑫
字数:1833
2025-03-19
版名:文化

李大钊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他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炬,引领中国走向光明。音乐剧《大钊先生》通过表现李大钊英勇就义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缅怀和纪念这位为人民幸福英勇斗争的革命先行者。2024年10月29日,在李大钊诞辰135周年之际,该剧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重新上演。
李大钊作为著名的英雄人物和革命英烈,有许多事迹可以展示,比如领导工人运动、在北京大学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等。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多小时内,以音乐剧的形式选取最精彩的故事来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全剧共分为三幕,以“唤醒”为主题,聚焦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这一时刻,同时串联起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和贡献,重现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碧血铸丰碑”的伟大形象。该剧摆脱了传统平铺直叙的传记式结构,让新老故事在布景间交替切换,使严肃的题材充满活力。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该剧采取主角与群像相呼应的艺术手法,注重展现人物内心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从多个侧面塑造人物形象。剧作没有把李大钊放在“神坛”上进行祭奠,而是突出他与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多方面互动。剧中李大钊与市民、工人、学生、反动派等角色的对话,从小角度出发,着眼细节,深化对李大钊的形象塑造。同时真实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革命初期的社会众生相,迷茫的副官、愚昧的百姓、单纯的学生等人物都从李大钊身上汲取了力量,逐渐开始为革命理想奋斗,这也体现出李大钊作为“敲更人”“樵夫”和“持火者”对社会大众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李大钊在北大工作期间是北大历史上最辉煌的阶段之一,这一时期北大在蔡元培校长的领导下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汇聚了众多顶尖人才,同时还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然而,剧中却忽略了这一叙事场域,若能加入李大钊和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同仁的互动,将能更好地展现他除“无产阶级革命家”之外的生命弧光。
该剧善用意象,为全剧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呈现出中国美学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音乐剧的主题歌为《樵夫》,“樵夫”的形象来源于李大钊所写的《山中落雨》中“不知有多少樵夫迷了归路”一句。樵夫砍柴取火,不仅有保留火种之意,也与李大钊“工农要联合开展斗争”的思想有关。该剧以牢狱、绞刑架、山峰等为主要视觉元素,穿插了北大红楼、怒放的紫丁香等视觉形象。丁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一样的姑娘”等古、现代诗歌共同组成了关于丁香的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在紫丁香下上演生死离别,在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的旋律中,李大钊沧桑深情的歌声、妻子柔婉悠长的语调和孩子们稚嫩的童声相互交融,凄美的爱情、温暖的亲情也给全剧悲凉的底色增添了几分温柔与浪漫。全剧出现的第一位人物为“敲更人”,这一形象也是李大钊为中国人民“敲更”,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象征。同时,剧中把李大钊慷慨就义的时间从下午两点改为五更时分,意在强调冲破黑暗,迎来光明。
在艺术风格上,该剧贴近当代艺术潮流,符合当下的审美,曲目融合了流行、摇滚、说唱、戏曲等多种音乐元素,使本剧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身。音乐方面融合了百老汇音乐剧的流行风格,将西方音乐风格和中国传统题材巧妙融合。剧中“绞刑架之舞”这一篇章可谓全剧的高光之一。绞刑架化为人形,有了思想,他们在舞台上唱出绞刑工具的发展史,串联战争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唱出了绞刑架眼中李大钊的形象,为本剧开拓出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男演员们漆黑阴森的服装、诡异凌厉的表情,营造出恐怖压抑的氛围。摇滚的曲风、激烈的舞蹈和快节奏的唱词也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震撼。
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该剧通过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刻画,此外还根据情境巧妙融入经典音乐以烘托氛围。例如,展现校园生活的音乐欢快悠扬、军官的唱段中夹杂京韵戏腔、李大钊夫妇的对唱柔情婉转……剧中展现李大钊先生在北大校园中和青年学生们在一起的场景时,多段唱词直接改编自他的《青春》等文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台词和活泼欢快的音乐相互配合,展现了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音乐剧的后半段融入了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哀歌》,通过音乐把观众带回“三一八”惨案的现场,再现了“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音乐剧《大钊先生》将现代音乐语汇和革命故事巧妙结合,以青春化的音乐形式讲述革命先烈不惧牺牲、勇毅前行的精神品质,以戏剧化的表演展现了李大钊唤醒人民群众的伟大历程,既彰显了革命志士的光辉形象,也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精神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