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价可以“清”“松”一点

□曾 刚

字数:1511 2025-03-16 版名:知行
  新学期语文科组会议上,语文科组长按照惯例传达学校教学管理中心的指示,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做出了规范细致的要求。谈到学生习作时,学校和科组要求全体教师对学生习作精批细改:教师要把学生习作中的错别字找出来,并给学生范写一遍;教师要在学生习作上写上旁批,也要有总批,且旁批至少两处,总批至少两行;教师还要把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圈画出来。学校和科组将每学期不定期检查教师的习作批改情况,不符合习作评价规范的视为态度不认真,将扣除相应教师的教学常规分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大概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传统或者借鉴同类学校的做法,我也了解到很多学校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求确实是大同小异。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往往认为,改得细致,旁批和总批文字多,是老师认真负责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应该发扬光大,反之,则是教师不认真、不负责,需要被教育与提醒,所以,这些要求便一年又一年地传承了下来。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学生习作本上大段大段的圈画、一个又一个的范字、一行又一行的评语,满满都是教师辛勤劳作的痕迹。
  可是,这样的效果真的好吗?现实生活中,学生拿到习作本后,看到教师辛辛苦苦地找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错别字,大概率并不能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与认真负责,而是一次又一次地丧失习作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管理的规范、习作评价的传统、习作发展的困境,大概从来如此,但从来如此,就一定对吗?
  其实,习作评价完全可以“清”“松”一点。
   让习作评价“清”一点
  “清”是指习作评价标准要清晰。在日常习作教学与批改中,一线教师的评价标准往往具有主观性与随意性,且对不同册次、不同单元的习作常有着相同的评价要求。比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条理、有逻辑……看似符合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却大大减弱了习作评价标准的指向性与科学性,常常使师生双方都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迷雾之中。习作评价标准,应该清晰明了,可评可测。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三条评价标准可以定为:1.选择印象最深的瞬间或一件事情写。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将经过写清楚、写具体。3.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写出真实感受。这三条标准就比普通笼统的评价标准清晰得多。
  “清”还指师生对习作的评价标准要清楚。习作评价标准应从课标、教参、教材中提取而来,不同的习作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习作评价标准可以是师生共同商定、共同承认、共同接受的,最好是学生习作开始之前,就已经对商定的评价标准了然于心,这就如同在大海中航行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清晰的方向,不至于习作时没有目标而迷失方向。
   让习作评价“松”一点
  “松”是指习作评价要松一点。中小学教师常以中高考作文标准为指引,对学生的习作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部分学校规定,找出学生习作中的每一个错别字让学生订正。其实,大可不必挑错,也不必关注太多细枝末节,学生本就是发展中的人,怎么能在发展过程中就写出完美的满分习作?过度拔高习作要求,只会打击学生的习作信心与兴趣,得不偿失。在习作兴趣与信心面前,习作能力并没有那么重要,一线语文教师应本着习作达标即优秀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能够自由轻松地表达。
  “松”还指习作的氛围要松一点。习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由畅快地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说学生心中想说,写学生心中想写。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用文字进行交流,哪怕学生写出来的文字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喜好,哪怕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主流价值观,教师也要多鼓励、多回应。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文字就是用来交际传达信息与感想的,学生知道写出来的东西教师有认真对待,能与教师进行互动,便更能放开自由表达,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习作能力。
  愿一线教学中的习作评价“清”“松”一点,如此,学生的习作压力就会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