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聊天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白玉凤

字数:1422 2025-03-16 版名:知行
  由于小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老师每日与学生非教学的有效对话时间很少;在家里,学生与家长主要交流时间集中在就餐时段,家长要么强调学习、要么生硬地灌输观念。这样,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聊天,是常见的、简单易行的沟通方式,更是协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有效聊天。
   预设聊天目的
  老师在和学生聊天之前,要对该生进行评估,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拟定明确的聊天目的,不做“无聊之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确定聊天的目的。
  观察日常表现。老师要留意学生在课堂、课间的行为,如是否孤僻、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以此初步判断其心理状态,确定其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根据学业情况分析。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作业完成情况及对学习的态度,聊天的目的可设定为缓解压力、激发学习动力等。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小学生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易因小事产生心理波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不善于主动表达,聊天的目的要以建立信任、鼓励倾诉为主;外向的学生可能更需要引导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结合环境因素。一方面是家庭环境,若学生来自关系紧张或离异家庭,聊天的目的可设定为给予其情感支持,帮助其正确看待家庭问题等。另一方面是学校环境,因师生关系、同学矛盾影响心理健康的学生,聊天的目的可设定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沟通能力等。
  依据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是情绪状态,老师要以学生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为目标,帮助情绪低落或易激动的学生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是社会融入状态,老师要以学生能良好融入集体、适应学校生活为目标,对于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学生,通过聊天帮其调整心态,掌握适应方法。
  运用恰当的聊天技巧
  次第推进,进阶巩固。老师在确定聊天目的之后,要确定小目标,不可以急功近利。
  态度真诚,关联兴趣。真诚的态度是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前提,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从而更愿意与老师交流,我们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基础启动聊天,以此促进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无话不聊。
  先跟后带,不急不躁。先跟后带,即老师先跟随学生的思路、情感和观点,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再巧妙引导,将话题引向期望的方向,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思考。老师要专注地倾听学生说话,捕捉关键信息和情绪,用简短的语言或用点头、微笑给予回应;即便老师不完全赞同学生的观点,也要先肯定其感受的合理性,在学生情绪得到安抚后,再以温和的方式提出新观点或引导方向。老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表达关心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支持,让聊天如涓涓溪流,水到渠成。
  多倾听,少说教。学生开始和老师对话的时候,就说明对老师没有戒心,愿意与老师交心。老师要做到不打断、不评判、不说教。老师要多问开放性问题,少给固定答案。老师在邀约学生的时候,该生会比较敏感,我们要避免“引导式”急功近利的提问,要规避是非问和选择问。同时,让学生掌控聊天节奏,这种掌控感会促使他乐意继续聊下去。
  把道理藏在故事里。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倾向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概念。故事以其生动具体的情节、形象鲜明的角色,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内容。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可以巧妙地运用生动的故事来传递道理,避免生硬的说教,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沟通的效果。
  总之,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每个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聊天,便是找到答案最重要的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