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高考真题,提升备考效益
——以2024年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千里江山图》(节选)为例
字数:1965
2025-03-16
版名:知行
□王光佑
每年高三备考,教师都免不了要讲评高考真题。如果想挖掘出高考真题的潜藏价值,切实提高备考效益,就需要教师沉下心来,进行深入且系统的研究。
静心厘清文脉,顺利走进文本
众所周知,读懂文本才是解题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变观念,仅仅盯着真题的答案,不立足文本实际深究命题专家的命题逻辑和命题意图,不探究这些高考真题到底在“考什么”;不追根溯源,去探寻走进“答案”的具体路径……那么,这样的真题讲练,不过是“从一个套子”钻进“另一个套子”而已。
那么,读不懂文本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我们先得沉下心来,认真研读真题文本,不仅要弄清楚作者写了什么,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还要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如果不这样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到底该怎么细读真题文本呢?我们不妨采用小学中高年级的“笨办法”,先勾画文中关键词句,归纳和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思考整篇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最后,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的某些段落或情节可否删去?如此摒弃现成答案,开动脑筋细读文本,先理顺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题,才能为接下来的真题讲解和创新性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研习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节选)时,我们可以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陈千里对叶桃离开上海去南京的“不理解”;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写去南京后,陈千里对叶桃工作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第三部分(第11—16自然段),写叶桃在紧要关头急中生智,巧妙送出情报;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补叙叶桃让陈千里买零食的原因,交代叶桃牺牲及其心愿。
经过以上梳理,学生自然能明白:该文的主角是叶桃,陈千里只是配角;该文的主人公是一位热情活泼、机智勇敢、对党忠诚、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地下工作者;该文的主题是讴歌以叶桃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学生自主研习时就不会跑偏了。
立足专家视角,破解命题密码
在高三备考中,不少学生总是急于追寻高考真题的“标准答案”。练习时,学生抄参考答案;教师讲评时,也总是在参考答案的框框里打转……倘若命题人稍微改变一下视角,这些人就会不知所措。要彻底打破这种“怪圈”,我们就得站在命题专家的视角思考问题:不仅要弄清楚答案是什么,而且还必须探明这是为什么,弄清命题专家的设错方式,思考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弄明白参考答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和超越。如此看似冰冷生硬的高考真题就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会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备考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比如,在讲评《千里江山图》(节选)时,我让学生先抛开参考答案,探究每个选项的设错点和设错方式,破解专家的命题密码。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第6题A选项,“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镜子里”,原文在第3自然段,“一个在镜子里”表明陈千里不知道叶桃到底在忙什么“更加重要的事”,并非参考答案所说的“性格多变”,从小说全文来看,叶桃的性格的确热情活泼,命题专家是故意曲解“一个在镜子里”的深刻内涵。第6题B选项,叶桃喜欢吃“橘红糕”和“桂花糖芋苗”,她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组织联系,以便传递情报,并非“适应南京的休闲日常生活”,命题专家在这里也是故意曲解“零食”在小说中穿针引线的作用。第6题C选项,叶桃故意把橘红糕扔到一边,这是她为接下来让陈千里去买桂花糖芋苗找借口,并非“不能很好地把握情绪”,恰恰相反,这正体现了她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命题专家故意停留在表象上,借此误导考生,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这类题自然迎刃而解。
对于主观题,我们也不能受参考答案的束缚,应基于题干关键信息,探求解题密码,并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自主编制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答案。比如《千里江山图》第8题,“先离去”就是“先行一步”“先走一步”的意思,那么,在小说中,叶桃在哪些方面比陈千里“先走一步”呢?而“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叶桃虽然先走一步,但她的心(思想)却始终与陈千里紧密相连。那么,文中叶桃“离开”之后,她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陈千里“紧密相连”的呢?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叶桃比陈千里早一年去南京,但她离开后常给他写信和托人给他捎书;叶桃比陈千里先参加革命,但她参加革命后并没有忘记陈千里,而是引导他逐步走向革命大家庭;叶桃被捕后英勇就义,比陈千里“先走一步”,但陈千里会沿着她指引的方向走下去,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上,他们也从来没有分开过。
借用高考真题文本,创造性地设置一些高质量的探究题,主动积极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探究,不仅能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能打破真题参考答案的神话,挣脱其思维桎梏,培养创造性思维,让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每年高三备考,教师都免不了要讲评高考真题。如果想挖掘出高考真题的潜藏价值,切实提高备考效益,就需要教师沉下心来,进行深入且系统的研究。
静心厘清文脉,顺利走进文本
众所周知,读懂文本才是解题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变观念,仅仅盯着真题的答案,不立足文本实际深究命题专家的命题逻辑和命题意图,不探究这些高考真题到底在“考什么”;不追根溯源,去探寻走进“答案”的具体路径……那么,这样的真题讲练,不过是“从一个套子”钻进“另一个套子”而已。
那么,读不懂文本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我们先得沉下心来,认真研读真题文本,不仅要弄清楚作者写了什么,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还要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如果不这样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到底该怎么细读真题文本呢?我们不妨采用小学中高年级的“笨办法”,先勾画文中关键词句,归纳和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思考整篇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最后,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其中的某些段落或情节可否删去?如此摒弃现成答案,开动脑筋细读文本,先理顺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题,才能为接下来的真题讲解和创新性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研习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节选)时,我们可以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陈千里对叶桃离开上海去南京的“不理解”;第二部分(第4—10自然段),写去南京后,陈千里对叶桃工作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转变;第三部分(第11—16自然段),写叶桃在紧要关头急中生智,巧妙送出情报;第四部分(第17—18自然段),补叙叶桃让陈千里买零食的原因,交代叶桃牺牲及其心愿。
经过以上梳理,学生自然能明白:该文的主角是叶桃,陈千里只是配角;该文的主人公是一位热情活泼、机智勇敢、对党忠诚、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地下工作者;该文的主题是讴歌以叶桃为代表的地下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学生自主研习时就不会跑偏了。
立足专家视角,破解命题密码
在高三备考中,不少学生总是急于追寻高考真题的“标准答案”。练习时,学生抄参考答案;教师讲评时,也总是在参考答案的框框里打转……倘若命题人稍微改变一下视角,这些人就会不知所措。要彻底打破这种“怪圈”,我们就得站在命题专家的视角思考问题:不仅要弄清楚答案是什么,而且还必须探明这是为什么,弄清命题专家的设错方式,思考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弄明白参考答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和超越。如此看似冰冷生硬的高考真题就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会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备考效益自然就提高了。
比如,在讲评《千里江山图》(节选)时,我让学生先抛开参考答案,探究每个选项的设错点和设错方式,破解专家的命题密码。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第6题A选项,“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镜子里”,原文在第3自然段,“一个在镜子里”表明陈千里不知道叶桃到底在忙什么“更加重要的事”,并非参考答案所说的“性格多变”,从小说全文来看,叶桃的性格的确热情活泼,命题专家是故意曲解“一个在镜子里”的深刻内涵。第6题B选项,叶桃喜欢吃“橘红糕”和“桂花糖芋苗”,她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组织联系,以便传递情报,并非“适应南京的休闲日常生活”,命题专家在这里也是故意曲解“零食”在小说中穿针引线的作用。第6题C选项,叶桃故意把橘红糕扔到一边,这是她为接下来让陈千里去买桂花糖芋苗找借口,并非“不能很好地把握情绪”,恰恰相反,这正体现了她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命题专家故意停留在表象上,借此误导考生,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研读文本,这类题自然迎刃而解。
对于主观题,我们也不能受参考答案的束缚,应基于题干关键信息,探求解题密码,并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自主编制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答案。比如《千里江山图》第8题,“先离去”就是“先行一步”“先走一步”的意思,那么,在小说中,叶桃在哪些方面比陈千里“先走一步”呢?而“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叶桃虽然先走一步,但她的心(思想)却始终与陈千里紧密相连。那么,文中叶桃“离开”之后,她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与陈千里“紧密相连”的呢?通过讨论大家明确了:叶桃比陈千里早一年去南京,但她离开后常给他写信和托人给他捎书;叶桃比陈千里先参加革命,但她参加革命后并没有忘记陈千里,而是引导他逐步走向革命大家庭;叶桃被捕后英勇就义,比陈千里“先走一步”,但陈千里会沿着她指引的方向走下去,他们的心始终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上,他们也从来没有分开过。
借用高考真题文本,创造性地设置一些高质量的探究题,主动积极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探究,不仅能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能打破真题参考答案的神话,挣脱其思维桎梏,培养创造性思维,让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语文课堂绽放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