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种植活动在农村小学劳动素养培育中的应用
□张 锐
字数:1550
2025-03-16
版名:教育理论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式和有力保障,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在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开展中,田园种植活动蕴含着许多发展契机,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广阔土地,学生可以融入大自然,在观察、照顾、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独立思考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锻炼了探索精神,增强了责任感。
一、田园种植活动对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体现
1.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在田园种植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的全过程。他们目睹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懂得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从而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培养劳动技能
田园种植活动包含翻土、播种、除草、灌溉、采摘等多种劳动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生长习性,学会了使用锄头、铲子、水桶等简单的农具。这些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田园种植中取得成果,同时也为今后的生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田园种植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土壤肥力不足、农作物生长缓慢等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需要观察、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田园种植活动在劳动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规划田园种植区域
农村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开辟出田园种植区域。种植区域还可以按照农作物的品种进行分区,如蔬菜区、水果区、花卉区等,方便学生管理学习。同时,要保证种植区域的土地肥沃、排水良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在种植区域周围布置一些简单农具的存放设施和师生休息区,以方便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2.科学设置田园种植课程
将田园种植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应包括农作物基本知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再到田园种植区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讲解播种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先给学生介绍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播种深度、播种方法,再带着学生到田间进行实际播种,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播种。
3.加强实践指导与管理
学生在田园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应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和种植经验,能解答学生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做种植计划、安排劳动时间、管理作物的生长过程。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负责一块种植区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责任感。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的农民或农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种植经验和技术。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田园种植活动,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劳动成果,如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还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是否遵守劳动纪律、种植技术掌握程度等进行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对方在种植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田园种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农村小学应进一步重视和推广田园种植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塑造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和综合素养积极赋能。
本文系陕西省咸阳市2024年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农村小学田园种植活动构建策略研究》实践成果,课题编号:XYKT2024613,课题主持人:武文龙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张堡小学)
一、田园种植活动对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价值体现
1.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在田园种植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的全过程。他们目睹农作物的生长变化,懂得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从而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培养劳动技能
田园种植活动包含翻土、播种、除草、灌溉、采摘等多种劳动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生长习性,学会了使用锄头、铲子、水桶等简单的农具。这些技能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田园种植中取得成果,同时也为今后的生活、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田园种植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土壤肥力不足、农作物生长缓慢等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需要观察、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田园种植活动在劳动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规划田园种植区域
农村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开辟出田园种植区域。种植区域还可以按照农作物的品种进行分区,如蔬菜区、水果区、花卉区等,方便学生管理学习。同时,要保证种植区域的土地肥沃、排水良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也可在种植区域周围布置一些简单农具的存放设施和师生休息区,以方便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2.科学设置田园种植课程
将田园种植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应包括农作物基本知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再到田园种植区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讲解播种知识时,教师在课堂上先给学生介绍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播种深度、播种方法,再带着学生到田间进行实际播种,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播种。
3.加强实践指导与管理
学生在田园种植活动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应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和种植经验,能解答学生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做种植计划、安排劳动时间、管理作物的生长过程。可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负责一块种植区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责任感。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当地的农民或农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指导,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种植经验和技术。
4.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田园种植活动,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劳动成果,如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还要注重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是否遵守劳动纪律、种植技术掌握程度等进行评价;学生可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价对方在种植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田园种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农村小学应进一步重视和推广田园种植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塑造学生优秀的劳动品质和综合素养积极赋能。
本文系陕西省咸阳市2024年度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农村小学田园种植活动构建策略研究》实践成果,课题编号:XYKT2024613,课题主持人:武文龙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大庄镇张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