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学的路径

□ 程 艳

字数:1610 2025-03-16 版名:教育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从2015年开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兴起。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重新流行,更有许多非遗宣传博主被人们所熟知。他们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宣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国潮热。这阵热潮让更多外国友人认识、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重新注意到许多即将遗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积累、沉淀下来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蕴含着先人的智慧、情感和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包括了诗、词、曲、赋这类精神文化形式,它们以优美的文字、动听的旋律、深刻的意境,传达了古人的情感与智慧,也包括了陶瓷、木雕、刺绣这类物质文化形式,以其美观性和实用性,深受百姓喜爱。
  二、幼儿时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
  幼儿时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幼儿个体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层面均展现出深远影响。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这一时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通过故事、歌谣、节日庆典等生动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促进了幼儿情感上的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家庭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亲子互动的桥梁,幼儿与家长分享所学内容,加深了亲子关系,也促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此外,幼儿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长,共同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增强了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对社会文化而言,幼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他们心中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确保了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代代相传,为社会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和谐、包容等价值观,通过幼儿时期的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综上所述,幼儿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上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1.娱乐教学:利用短视频资源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非遗文化宣传博主的视频。但由于幼儿的知识储备较少,所以需要老师们在观看过程中进行讲解,帮助幼儿更好地读懂视频内容。对于视频中展示的较简单的传统技艺,如剪纸、泥塑等,可以安排动手实践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阅读理解: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
  除了民间故事、传说外,还可以引入古诗词、成语故事、历史名人传记等,丰富阅读内容。
  利用绘本的图画和简单文字,进行亲子共读或教师导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
  组织每周一次的故事会,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准备一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在上课时分享。
  3.寓教于乐:创设传统故事情境
  根据传统故事设计角色扮演游戏,利用教室或户外场地创设与故事背景相符的场景,让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组织幼儿进行小剧场表演,重新演绎故事内容,增加记忆点。
  4.家园共育:开展节日活动
  在特定节日时可以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亲子活动,带动孩子与家长一起学习传统习俗。如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煮汤圆等食育教学;组织幼儿穿着传统服饰,学唱节日相关的歌曲等表演活动;设置一些答题游戏让家长引导孩子解答,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亲子亲密度。
  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相信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幼儿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养分,厚植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西安沣东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