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思想的校长 办有品位的教育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字数:1694 2025-03-16 版名:理论
  □孟晓娟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组织管理的“灵魂”。从事校长工作已经三年有余,我凭借着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带领全体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热血,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孝义镇中心小学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着。
   从学校文化积淀中探源
  初任校长,学校文化多年未更新,基于“一得育人育人以德”的办学理念,我们将校园文化重新进行了设计,如“一得长廊”“一得农舍”“一得苗圃”“七彩风车”等。
  “一得”的“一”源自学校的“幸福N+1”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推进“幸福N+1”教育理念的实施。“得”是一种感受、一种心得体会,我们力求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成长一点、收获一点。
  初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七彩风车。一架风车,一个梦想。顺风时转、逆风时转,开心时转、烦恼时转。红色象征活力、蓝色象征冷静、橙色象征智慧、黄色象征乐观、紫色象征灵性、粉色象征美好、绿色象征希望,是力量、是团结、是梦想、是希望、是速度、是激情,是翱翔的自由,亦是燃烧的火焰。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我们在“立德树人碑”前悬挂风车,它不仅仅是一道风景、一种精神象征,更是童年的记忆。它赋予孩子自由与梦想,给予他们童话般的幸福,让孩子在快乐的感知中学习和感悟生活。
  从区域文化资源中问道
  一得长廊于2017年建成,全长40米,采用木质结构,整体以红色为主,呼应学校整体风格,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旁边还设计了长凳,方便学生休息。一得长廊分为三个区域:慈善长廊、读书长廊和廉洁长廊。
  慈善长廊是我们学校慈善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校领导的组织下,全校老师集思广益,以“百善孝为先”为启发,从学校、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开展慈善活动。孝义镇历史悠久,“孝子义犬”,千古流芳。我们将“孝义”文化转化为一次次的爱心义举,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一张张图片教育学生孝老敬亲,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从小尊敬父母、长辈,体会父母的不易。
  “让读书成为习惯”是我们创建书香校园的追求。淡淡书香,幽静的读书长廊为孩子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长廊将“一得育人 育人以德”的办学理念贯通其中,给同学们提供了积极健康的阅读平台,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启迪,情操得以陶冶。课余时间,同学们纷纷带上自己喜欢的书籍涌入读书长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或放声朗读,或小声品读,浸润在书香氛围中,对于他们走近经典、体悟经典、践行经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读书长廊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教育方针政策中立规
  我校是“清廉教育示范校”,我们倡导以廉洁建校,以廉洁治校,以廉洁立校。廉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滋润每一个学生,塑造美好心灵。为此,学校把一得长廊变成廉洁教育的主阵地。以漫画、小故事的形式展示鲜活案例,让学生体会廉洁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操守,是组织的纪律,也是个人的品质。长廊的中国地图上面刻有“廉”“正”二字,与我们的牌匾“清廉正直”遥相呼应。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剪纸文化相融合,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千剪万裁“廉”花开,清风一缕“剪”中来。我们把廉洁寓于剪纸之中,弘扬廉政文化,营造知廉、崇廉、尚廉的良好风气,同时让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从乡土文化的传承中寻根
  一得农舍是学校的养殖园,学校潜心打造沉浸式饲养区,原生态的整体空间设计,更加贴近自然。鹅卵石小路在鸡舍、鸭舍、兔舍中穿行,“乡土味”十足。在这样的饲养园里,学生每天去观察、每天去发现,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观察它们的外形变化,体验生命成长的喜悦,增进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一得苗圃践行农耕文化,以学生为主线,以贴近大自然为着眼点,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植物的生长,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微小变化。探究科学规律,体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同时,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例如花生、黄花菜、红薯、芦笋……传承家乡文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和思想品德方面都有所提高。
  校园文化的构建考验着校长的智慧,好的学校文化是慢慢浸润出来的,好学校一定有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找到烙在师生灵魂深处的“精神轮廓”,形成行动“背影”,就找到了学校文化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