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何以“全赢”

——以教育生态重构回应时代之问

字数:1458 2025-03-12 版名:声音
  □张永军
  2024年新学期伊始,山东省高中全面推行“双休”,一石激起千层浪。家长担忧“双休即掉队”,教师焦虑“教学进度难保障”,学校陷入“减负与提质”的两难抉择。这场教育改革引发的阵痛,恰似春蚕破茧时的挣扎,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更是重构教育生态的契机。如何让“双休”从“争议漩涡”蜕变为“多赢枢纽”?需以系统性思维破题,在现实需要、长远价值与实施路径中探寻答案。

   现实之需:“双休”为何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1.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求。当代高中生普遍陷入“5+2”“白加黑”的学习循环,某中学的匿名调查显示:72%的学生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课间操成“唯一运动时间”。高强度学习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较五年前上升15%。“双休”创造的自主空间,恰如杭州某学生在周记中所写:“终于能从容翻开《三体》,在晨光中思考物理与哲学的联系。”这种精神世界的重建,正是落实“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
  2.教育政策法规的刚性约束。《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保障学生休息权,山东省教育厅更出台细则禁止占用“双休”补课,“双休”改革是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修订)》“每学年52周中应保证教学时间40周”条款的制度创新。临沂三中推行的“单周校内休、双周离校休”模式,通过弹性安排破解“一刀切”困局,既遵守政策底线,又回应家长关切。这种探索,让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3.破解教育内卷的契机。剧场效应下,家长群体陷入“双休即掉队”的集体焦虑。成都新都区某校开展的“自愿留校学习”试点,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分层选择:学术特长生可参与课题研究,基础薄弱者获得个性辅导。这种“有限自由”模式,既打破了“在校内卷”的恶性循环,又避免了“放任自流”的风险。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的要求形成政策共振。
   长远之益:“双休”旨在实现教育生态的深层转型
  就学生个体发展而言,充分激活自主性学习。“双休”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填鸭式”教育惯性,通过释放结构化学习时间,倒逼教育回归思维培养本质。其核心在于破除“时间消耗战”,以留白空间激发自主探索。
  就教育生态建设而言,应推进多元评价体系革新。高中“双休”不仅是时间分配的革命,更是教育价值的重塑。通过自主性学习激活个体潜能,依托多元评价重构生态,最终以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机制保障长效发展,实现从“分数崇拜”到“人才升级”的跨越。
  破局之策:“双休”亟待构建多方协同保障体系
  首先,实现家庭认知革新。家长需破除“休息即堕落”的焦虑,正视“休假耻感”对孩子心理健康与自主发展的危害。
  其次,推进学校教学革新。重构效率评价体系,建立包含学习力(40%)、创造力(30%)、心理韧性(30%)的综合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模式。实现学习力聚焦课堂效率优化,创造力培育依托科创实践,心理韧性培养则通过社会实践认证。
  最后,完善社会协同机制。织密教育保障网络,在资源供给方面,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推动博物馆设立“双休学习专场”,企业开放“职业体验日”。在监管护航方面,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查处违规机构,同时引导教培机构转型为素质教育供给方。“疏堵结合”策略,为政策落地扫清障碍。此外,积极建立“双休心理热线”,针对离校后可能产生的孤独感、空虚感提供专业干预。
  “双休”引发的争议,实为教育生态转型必经的“分娩之痛”。唯有家庭领悟“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守护”,学校践行“不教之教”的智慧,社会构建“多元共育”的生态,方能让教育回归生命的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