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教育“AI依赖症”,需要练就“人机共生术”
□ 宋波
字数:967
2025-03-12
版名:声音
近年来,大模型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大众视野,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革新的浪潮。AI助教、虚拟实验室、智能语言工具等,纷纷在大学校园“安营扎寨”,大学生与大模型的相遇,开启了教与学的变革之门。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超级助手”,能快速整合信息,生成逻辑清晰的文章。学生们只需“投喂”丰富的内容,便能收获高质量的成果,这让不少人感叹,学习似乎变得轻松了许多。AI工具仿佛成为提升学业表现的“捷径”,能帮助学生们更快地完成任务。同时,它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让教育迈向了个性化、跨学科、“千人千面”的终身学习时代。
然而,硬币总有两面。当人们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时,“AI依赖症”也悄然滋生。部分学生过度依赖大模型,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深度探究的能力。他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去阅读文献、分析数据,而是一味地依赖AI 生成的结果。长此以往,学生们的思维会被局限在AI设定的框架内,创新能力也会被逐渐消磨。
因此,打破“AI 依赖症”,关键在于练就“人机共生术”。这要求我们在享受A 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人机协作的能力,构建包容的教育生态。首先要明确,教育是培养“完整的人”,我们不能让工具反客为主,取代人类的思考。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学习和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AI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建立规范、包容的教育生态。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制定合理的使用规则,避免学生过度依赖。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发挥其优势,为学习和研究服务。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人工智能虽然强大,但它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实践经验。我们要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人机共生的时代,保持竞争力。
在这个“千人千面”的终身学习时代,教育的主体始终是人,而AI则是那把开启无限可能的钥匙。打破“AI依赖症”,练就“人机共生术”,应是AI如春风般温柔地吹拂过教育的田野,滋养每一寸渴望知识的土地,这才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