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重点”标签是一场重塑中国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

□刘斌

字数:1380 2025-03-12 版名:声音
  据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陈伟志指出,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以“重点”“示范”高中及其分校为代表的“超级中学”。它们凭借历史形成的垄断地位与资源优势,通过跨地区掐尖招生,抢夺县域高中优质生源,吸引县域优秀教师,形成“虹吸效应”,挤占县域高中发展空间与资源。县域高中因此陷入“发展锁定”,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同时,“超级中学”的存在加剧了社会教育焦虑,破坏了县域基础教育生态。
  笔者深以为然。长期以来,“重点”“示范”高中在行政赋权与市场运作的双重作用下,异化为教育领域的“资源黑洞”。这场改革不仅关乎教育公平的回归,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当“掐尖教育”替代“育人本质”,“升学竞赛”掩盖“成长规律”,重塑教育生态迫在眉睫。
  重点高中标签化发展,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失衡。以某东部省份为例,省级示范高中年均经费投入是普通高中的3.8倍,特级教师占比达47%,而县域高中该比例不足5%。这种“马太效应”在跨区域招生中更为突出。
  教育资源过度集中,致使县域高中系统性塌陷。近五年,全国县域高中一本率平均下降12%,教师流失率超18%。这种“抽血式竞争”掏空基层教育根基,形成恶性循环:优质生源流失促使家长“用脚投票”,加剧教育焦虑与社会分层。
  在笔者看来,想要打破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重点是要重新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
  首先,中考改革的“指挥棒”亟待转向。上海试点的“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制度极具推广价值。该制度将重点高中60%的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至初中,并创新性地引入“学业水平+综合素质+特长发展”三维评价体系。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使得郊区学生进入优质高中的比例提升了25%,有力地遏制了以往盛行的“掐尖招生”现象。
  其次,特色高中应走“错位发展”之路。浙江的“一校一品”工程堪称范例。例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专注于人工智能课程,与阿里巴巴携手共建实验室;宁波镇海中学则着力打造海洋科技特色,其学生的科研项目屡获国际奖项。这种差异化发展模式成功激活了学校的创新基因,让学校发展不再单纯依赖生源垄断。
  最后,教师流动要构建“造血机制”。深圳的“优师县域支教计划”极具启示意义。城区教师前往县域任教三年,便可获得职称晋升优先、子女教育保障等激励措施。该计划实施后,县域高中师资水平指数提升了31%,学生满意度更是增长了45%。
  当北京某重点高中开设“平凡者讲坛”,学生对“单一成功观”认同率下降 37%;江苏取消中考排名、推行“绿色评价”体系后,学校艺术、体育课 程开设率 提升280%。这些变化表明:破除“名校神话”,是将教育从“分层工具”还原为“成长平台”。
  芬兰教育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该国废除重点学校制度后,通过“小班化教学”“个性化课表”等举措,连续多年在PISA测评中领先。其核心在于,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所学校都能找到自身发展高度。
  淡化重点高中标签,并非否定追求卓越,而是打破人为资源壁垒。当县域高中美术教师能带领学生描绘星空,乡镇学校生物课能走进稻田,这种细微处的教育活力,才是教育生态健康的标志。
  改革虽难免经历阵痛,但唯有打破“名校中心主义”,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这场悄然推进的变革,或将实现中国教育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与质量并重”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