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蕨菜香

□徐廷华

字数:1232 2025-03-12 版名:文化
  春回大地之时,正是蕨菜生长的好时节。
  蕨菜,又名蕨萁、山凤尾,多为野生,山区出产最丰。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食蕨菜。《本草纲目》记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有的地方也称蕨菜为“拳头菜”“拳芽菜”或“佛手菜”。南方多地因蕨菜顶部分出高低三个叉,形似龙爪,所以称其为“龙爪菜”“龙头菜”。
  蕨菜不仅受贫苦人喜爱,达官显贵也对它另眼相待。远在先秦时期,权贵们在祭祀时总是把蕨菜作为一种必备的供品。《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武王讨伐昏庸无道的商纣王,灭了商朝,但商纣王手下的两位重臣伯夷、叔齐却不肯归顺。“……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后来,人们便用“夷叔”比喻抱节守志之人。这里的“薇”可能指的就是蕨菜,或其他野菜。后世许多正直清廉的人,效法此二人,拒绝厚禄,以“薇”为食,留下美名。
  蕨菜的根、茎都可食用。将摘回来的蕨菜洗净后用清水煮几分钟,捞出放在阴凉处晾干,目的是去除苦味,然后切段拌以辣椒、酱油、麻油、味精等作料,即成嫩脆爽口的佳肴,是上好的下酒菜。蕨菜还可以炒着吃,清新可口,回味甘甜;也可加工成干菜或进行腌渍,便于保存。古代不少诗人常以蕨菜入诗,拟人比兴。《诗经·召南·草虫》中就有:“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这是一首表现女子思念男子的爱情诗,全诗共三段,这是第二段。它以蕨菜起兴,用对比的手法,将女子“未见君子”时的焦虑忧愁和“亦既见止”时的欢欣雀跃展现得淋漓尽致。女子想象着与爱人在山花烂漫、百鸟啼鸣处,一边采蕨菜,一边倾诉思念,该是多么浪漫又温馨的景象啊。
  此后唐诗宋词中对蕨菜也多有吟咏。陆游赞美它:“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黄庭坚也有“蕨芽初长小儿拳”的诗句。用“小儿拳”比喻蕨菜的形状,非常形象贴切。蕨菜顶部蜷曲的嫩芽就像小孩紧握的拳头一样,这是它鲜嫩的标志,一旦“拳头”张开成巴掌状,就说明蕨菜已经变硬不能食用了。宋人朱松(一说洪迈)在《蔬饭》中说:“蕨拳婴儿手,笋解箨龙蜕。”明代罗永恭曾这样描写蕨菜:“堆盘炊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溶溶漾漾甘如饴,但觉馁腹回春熙。”极力赞美蕨菜,称其色香味俱全。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饭桌上一直都有蕨菜的身影。民间有句俗语:“猪肉解馋羊肉香,不如一碗蕨菜汤。”如今,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需要蕨菜来开胃健脾,调换口味,增加食欲。没想到不起眼的野菜也能占据餐桌的一席之地。
  蕨菜从山野荒林中走来,从《诗经》中走来,采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走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古镇,一直走到我们的餐桌上。相信这抹绿意会长久地陪伴我们,继续演绎大自然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