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中的诗意与思考

——读《探野撷珍》

字数:1217 2025-03-12 版名:悦读

  □黎 坚
  翻开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探野撷珍》,我仿佛踏入了一片未经雕琢的荒野,耳边是风声、水声、鸟鸣声,眼前是山川、湖泊、戈壁、草原。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自然博物的记录,更是一首写给大地的诗,一幅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画卷。它让人不禁想起德国探险家亚历山大·冯·洪堡所说的:“万物相互联系,最美的风景往往藏在最深的荒野中。”而《探野撷珍》正是这样一本带领我们回归荒野、感受自然博物之美的书。
  本书的作者罗桂环是一位深谙自然之美的博物学者,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学识,将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动植物以及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娓娓道来。本书分为三辑,每一辑的辑封上都有一句古诗,“栖清旷于山川”“幽赏竟谁同”“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些诗句将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及动物囊括其中,不仅为每一篇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诗意的自然之中,经历一场诗意的博物之旅。
  除了诗意盎然的辑封语,作者的文字也充满诗性,他笔下的自然博物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更是情感的寄托。比如,在描写青海湖时,他写道:“湛蓝的湖水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高原的凉风,带来清新的涤荡;秀丽的湖光山色,令人心舒气爽。”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青海湖的壮丽,更让人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深情。
  不难看出,《探野撷珍》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融入了作者的深度思考。如作者对自然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提到,古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不仅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比如,古人培育的金鱼,不仅是“玩物”,还启发了遗传学的研究;而月季花的兴起、罂粟花的消沉,则反映了人类对植物利用的历史变迁。因此,自然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又是文化和科学的源泉。在这本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自然的美丽,也看到了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
  倡导保护大自然,是本书更深层次的内涵。“自然不是奢侈品,而是人类精神的必需品,就像水和面包一样不可或缺。”但我们从大自然中索取资源时,却常常忘记了它的脆弱与有限。作者在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时,又不断地警醒人类保护大自然。书中提到,弱水河流域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也因过度开发而受到破坏。这些是作者在考察中对自然现状的记录,读来让人感到无比痛心与无奈。我们享受着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源、丰饶的土地,却在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污染河流、破坏生态。我们沉醉于山川湖海的美景,却用过度开发与贪婪索取让大地伤痕累累,不堪重负。
  大自然是生命之源,但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截断了这条生命的脉络。其实,真正的美好不在于无尽地占有,而在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是否该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行为呢?
  《探野撷珍》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到与自然的连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片叶子、每一滴水、每一缕风,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而我们,作为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也应该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它的诗意,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