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乡韵,教育诗行
□利艳芬
字数:1501
2025-03-12
版名:成长

学生们为橘子代言
在暮春的晨雾里,六年级教室窗外的木棉树正静静飘落最后几片金箔似的残叶。我望着孩子们课桌上摆放的年橘盆栽,思绪飘远,回忆起那个总爱趴在栏杆上,瞪大眼睛数年橘的扎羊角辫的女孩。六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们共同在岭南这片乡土上,用泥土、镜头和面粉,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教育的诗行。
泥土里的学问
二年级上学期,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斑驳,一个女生举着水彩笔,画纸上歪歪扭扭的金橘旁,一个大大的问号正诉说着疑惑:“老师,为什么每家每户都要摆年橘?”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也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热情。
于是,我和学生踏进了年橘种植基地。孩子们蹲在泥地上,鼻尖沾着晨露,小手轻轻抚过虬结的树根,惊叹声此起彼伏:“老师,树皮裂开了!”“快看,叶子上有虫眼!”我悄悄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下这些充满好奇与探索的瞬间。
回到教室,“自然角”成了孩子们的新天地。他们用黏土捏出年橘的根系,用吸管搭建支撑架,甚至把数学课上学到的测量工具全用了起来。“原来要留30厘米的间距!”“嫁接的砧木要选粗细适宜的柠檬枝,太老、太嫩都不行!”孩子们学着老农的样子,用柠檬条做砧木,切开一点表皮,插入修剪好的一小段橘穗,用胶布仔细包好,留有气孔。最后,将嫁接好的柠檬条插入沙土盘里。当第一株嫁接成功的年橘在窗台上挂果时,教室里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与自豪。
那天放学时,雨后的天空格外蓝。几个孩子追着我问:“老师,我们能不能开个年橘专卖店?”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比知识更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直播间里的星辰大海
岭南的年橘是春节的特产,承载着农户们辛勤耕耘的希望。然而,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春节花市取消,货车无法进城,家乡的橘子运不出去,两千家种植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橘子烂在地里,损失惨重。
面对困境,孩子们没有退缩。已经上五年级的他们自发组成了“年橘小主播”团队,在朋友圈里发起了一场爱心接力。小凯举着补光灯的手微微发抖,但当他深情地讲述着陈村百年非遗传承人亲手种橘子的场景时,眼里的光芒如同跳动的火焰,照亮了无数人的心房。
为了这场直播,孩子们筹备了整整三个月。他们走访老农户,记录种植日志;拜访非遗传承人,学习年橘嫁接技术;甚至用在编程课上学的知识做了销量预测模型。直播当天,小彤为观众示范怎样用小绳子吊橘,将年橘整理成喜庆的宝塔形状,又将红包挂满枝头:“看,这是金玉满堂福满门!”屏幕瞬间被“可爱”“买它”等弹幕刷屏,温暖与感动在屏幕间流淌。
蝴蝶酥里的百年光阴
六年级下学期,暮春的晨光穿过百年老厂的雕花木窗,洒在青砖地面上,织就一幅幅细密的图案。孩子们走进作坊,衣襟间还沾着校园里玉兰的清甜,但转眼就被灶台升腾的麦香浸染得沉静下来。
标叔布满茧子的手覆上孩子们的小手,面粉与水交融,顺着指尖流淌。当红曲与腐乳的香气在掌心氤氲,小苏打与糖粒碰撞出细碎的星芒,古老的秘密便在这份朴素的触碰中悄然苏醒。
油星迸溅的刹那,时间仿佛凝成琥珀。出锅的蝴蝶酥披着琉璃般的光泽,酥皮裂开的纹路恰似羽翼的脉络,孩子们捧着这份传承自嘉庆年间的甜蜜,懂得了有些美味不仅要用舌头品尝,还要用眼睛去收藏,用双手去触摸。
后记
木棉树下,六年光阴沉淀成年轮的掌纹。孩子们沾着泥土的手掌托起陶轮旋转的晨光,直播间里此起彼伏的惊叹为百年非遗续写星火,面粉香气中揉开的面团裹着时光的温度——原来教育是让年轻的生命与古老文明在呼吸间相认。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星辰,而是穿透时空的丝线,将文明的基因编织进生命的经纬。
此刻风起,纷飞的花瓣掠过孩子们的笑靥。那些在泥土里萌芽的希望,在直播间绽放的星光,终将在某天长成撑起天空的枝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