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字数:1980 2025-03-12 版名:新闻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结合教师待遇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实际情况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关注两会中的教育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张咏梅:
  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
  张咏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浙江在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投入巨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达到国家标准,但现实中编制紧张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她建议,国家层面应基于教育强国建设需求,全面综合考量生源流动因素以及各省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对口支援等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省际教师编制动态补偿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教师编制统筹力度,设立编制“周转池”。对于接收外省户籍随迁子女数量较多、承担长期(一年以上)对口支援等教师援派任务的省份给予核增临时编制,以解燃眉之急。同时,积极探索因需设岗、同工同酬的用人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方式,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
  尽快完善班主任津贴制度,优化职称评审标准与指标分配机制
  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普遍面临多重角色压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矛盾调解、学生身体状况统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强度远超普通教师。然而,班主任津贴存在标准不明确、区域差异大、与实际工作量脱节等问题。对此,刘希娅建议,应尽快完善班主任津贴制度,动态调整班主任津贴的具体标准,并加强培训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制度保障让“多面手”劳有所得,方能激发班主任队伍活力。此外,在调研中,刘希娅还发现区县及学校缺乏对教师职称评审的决策权,职称评审标准不够科学,教师职称指标比例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她建议将教师职称评审权进一步下放,优化评审标准与指标分配机制,让评职称回归“教好书”的本质。
  ◆全国人大代表马建国:
  优化教师教龄津贴制度
  马建国十分关注教师教龄津贴制度问题。他在建议中提出,一是要调整教龄津贴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龄津贴标准,确保教师的收入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相应增长。同时,对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给予更高的津贴待遇。二是要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建立教龄津贴动态增长机制,使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这样可以确保教师的收入水平得到合理保障,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稳定性。三是要加大对边远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边远地区的教师承担着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建议在优化教龄津贴制度的同时,加大对边远地区(不仅是边远地区农村,也应包括边远地区的县城)教师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改善工作条件。四是要加强对教龄津贴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表现和工作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以更好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专业发展。同时,应确保资金使用合理、规范、透明,加强对教龄津贴的管理和监督。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
  严肃处理涉教师恶意投诉和不实举报
  何志敏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建议,严肃处理涉教师恶意投诉和不实举报,避免社会压力和教育焦虑过度向教师传导,预防和消除教师心理问题,提振教书育人信心。他在发言中表示,要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严格落实教师薪酬、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倾斜优惠政策,有效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研教、舒心乐教。
   ◆全国政协委员程建平:
  强化系统集成,破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质师资短缺难题
  程建平表示,20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教师教育专项计划,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师资“下不去”的问题。他建议,研究整合现有的“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国优计划”等招生专项,制定新时代国家“强师工程”,结合区域、学段、学科师资需求动态监测,统筹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供需匹配和政策追踪评估,重点优化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师资补充机制。鼓励部属师范大学重点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实行本硕衔接国家公费教育,订单式培养师资。制定教育选调生政策,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教。把全国优秀高中校长作为国家教育人才向中西部调配。试点AI(人工智能)智能体赋能“教联体”建设,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教育领域的智能体。
  ◆全国政协委员赵长龙:
  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让教师能以健康心态从事工作
  赵长龙认为,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考核体系具有现实必要性。当前,教师在教学任务、行政事务、家校沟通等方面承担着多维职责,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育人质量与教育可持续发展。呵护教师心理健康,应从源头上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提升教师职业尊严。他建议,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考核与测评力度,让教师能以健康心态从事工作,同时应避免考核增加教师负担。此外,还应借助专业机构和AI(人工智能)力量,为教师提供常态化、专业化的情绪关怀服务。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