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AI设计教学,落实目标才能不走偏
□何 捷
字数:2256
2025-03-09
版名:知行
2024年3月21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首个关于人工智能的全球决议。AI(Artificial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当下也称之为“智械”“机器智能”。顾名思义,人工智能就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具有非凡智能表现的机器。AI,最根本的归属是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借助AI进行备课、设计、执教,逐渐成为教师必备、必修的技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明确提出新时代的语文课程理念应具备“时代性和典范性”,同时还提出要培养学生“使用多种媒介阅读”的能力,要开展“跨学科学习”。这些释放出来的信号,足以让一线教师明确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使用A I,服务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学生学习时使用AI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在使用AI备课设计初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两个:第一,全程依赖AI完成,从备课到设计,再到教案写作,教师操作人工智能,取代自己的思考和劳作。第二,课堂执行去除常规手段,全面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机对话排挤了人与人的充分交流。其实,不论是使用AI,还是教师独立备课,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达成目标。借助AI这一工具,如果更有助于目标达成,则可以视为工具发挥作用。否则,即可视为工具使用不当,影响效果发挥。
以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具体阐述执教细节。
优先明确此课的目标
单元导读指明此课的学习目标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分析目标可知,关键是要尝试想象,同时获得想象展开的方法,这样才能在“一边读”后形成“画面”,也才能在画面感的体验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优美和生动。
如果想象是无迹可寻的、随机发生的,此课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方向。解读目标后应认识到“会不会想象,有没有方法”是一种能力,更是学习的结果。这是备课、设计、执教的前提。接下来重点考虑的是:如何使用AI,让学生获得展开想象的方法。
合理使用工具完成设计加工
借助AI让教学的起始环节与众不同。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和达到目标的需要,教学第一环节可以把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切入点。其中最后一句直接写明“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可以让学生批注,即“这幅图画都‘画’了些什么?”学生精读文字能够发现,文中写了燕子、嫩蓝的春天、几根电线杆、几痕细线。之后,教师将这段话直接输入AI,生成“有趣的一幅画”。之后,进行图文比对,引导学生发现“从文字到图片”,究竟有哪些变化。其实,这里的变化,就是想象的结果,只不过此时是借助AI完成的。
学生看图,比对文字后可以发现:第一个变化,图像对文字做了梳理和归纳。第二个变化,文中是静态的描述,图中是形象生动的演示。如“休憩”一词,在图画中可以表现为各种站姿的燕子,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凝望天空。第三个变化,文字只能一个一个写,是线性的出现,图画是整体呈现,将所有的信息统筹、安排在画面之中。
借助AI让教学的核心环节瞄准目标。从“文字”到“图画”,有了这样的变化,是依靠AI完成的。如果不借助AI,而是借助想象形成画面,那么想象就应该能实现这三个变化,才能让人感受到画面。因此,想象可行的方法也就随之明确:其一借助想象,要对文字进行梳理、重组,对文字中所写的信息进行归纳、排列、安放。其二借助想象,要化“静”为“动”,将阅读文字时所感受到的情景、意境以及心境等,综合形成立体且复合的形象。其三借助想象,大胆加工。文中有的,图中都有;文中没有的,还可以增补;符合意境的,都可以添加。
借助AI让教学的延展环节迈向深度。借助AI,还可以继续推动学习,让学生在文字精读、细品方面的学习更进一步,让学习迈向深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读文字,二次对AI提出要求,让其修改成图。
继续使用工具完成拓展迁移
有了学习成果的同时,学生还获得了关于如何“想象”的具体方法。这一方法可以迁移运用。
《燕子》一课共有5段。除第5段学习之外,还可以让AI获取其他段落文字,分别生成:燕子素描图、燕子赶集图、燕子飞行图和燕子横掠图。同样实行图文对照式的阅读,让学生借助之前第5段样本学习中的方法,举一反三,多次感受想象在“一边读一边形成画面”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的迁移学习,让想象的方法运用更为熟练,让学习的路径更为顺畅。此课学完之后,本单元还将学习《荷花》,还需运用本课所学,实现相对更高通路的迁移。迁移得越顺利,学生阅读时产生的想象越丰富,才能越发感受想象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至此,AI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以工具的身份介入,助力目标达成。
结合上文案例,教师借助AI工具进行备课、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1.用其之利。AI作为工具,胜过人类大脑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借助。例如,快速成图,全面囊括等。这将省去教师繁琐的备课流程。
2.避其之短。 AI作为工具,并非万能,更不是让人慵懒的借口。语文学习的本色要坚守,不能让工具成为主导,被工具控制。多用大脑阅读,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加工,之后再借助AI发出指令,补其弊端。
3.联合共进。使用AI工具,不要忽略了对文本的细读;遵循传统教学,不要排斥科技产品、先进工具,不要放弃对新技能的尝试与运用。让文本阅读、词句品析、工具运用等,形成合力。让新时代的语文学习更具有时代特征,更符合课程标准“时代性”的要求。
总之,借助AI工具进行备课、设计,教师务必在三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到底用多少?AI不是全部依赖,而是局部使用,要用在关键处。
2.到底用在哪里?可以确认的是,用在达成目标相关学习活动中,就是用在了关键处。只有让目标达成更顺畅、更精准,工具才算发挥了作用。
3.到底用什么?用AI的优势。比如,用其快速反应,用其海量信息,用其加工统筹能力,用其不断优化、自我学习功能等。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借助AI进行备课、设计、执教,逐渐成为教师必备、必修的技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明确提出新时代的语文课程理念应具备“时代性和典范性”,同时还提出要培养学生“使用多种媒介阅读”的能力,要开展“跨学科学习”。这些释放出来的信号,足以让一线教师明确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使用A I,服务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学生学习时使用AI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
在使用AI备课设计初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结起来有两个:第一,全程依赖AI完成,从备课到设计,再到教案写作,教师操作人工智能,取代自己的思考和劳作。第二,课堂执行去除常规手段,全面使用人工智能代替,人机对话排挤了人与人的充分交流。其实,不论是使用AI,还是教师独立备课,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达成目标。借助AI这一工具,如果更有助于目标达成,则可以视为工具发挥作用。否则,即可视为工具使用不当,影响效果发挥。
以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具体阐述执教细节。
优先明确此课的目标
单元导读指明此课的学习目标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分析目标可知,关键是要尝试想象,同时获得想象展开的方法,这样才能在“一边读”后形成“画面”,也才能在画面感的体验中,感受到语言表达的优美和生动。
如果想象是无迹可寻的、随机发生的,此课的学习也就没有了方向。解读目标后应认识到“会不会想象,有没有方法”是一种能力,更是学习的结果。这是备课、设计、执教的前提。接下来重点考虑的是:如何使用AI,让学生获得展开想象的方法。
合理使用工具完成设计加工
借助AI让教学的起始环节与众不同。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和达到目标的需要,教学第一环节可以把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切入点。其中最后一句直接写明“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可以让学生批注,即“这幅图画都‘画’了些什么?”学生精读文字能够发现,文中写了燕子、嫩蓝的春天、几根电线杆、几痕细线。之后,教师将这段话直接输入AI,生成“有趣的一幅画”。之后,进行图文比对,引导学生发现“从文字到图片”,究竟有哪些变化。其实,这里的变化,就是想象的结果,只不过此时是借助AI完成的。
学生看图,比对文字后可以发现:第一个变化,图像对文字做了梳理和归纳。第二个变化,文中是静态的描述,图中是形象生动的演示。如“休憩”一词,在图画中可以表现为各种站姿的燕子,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凝望天空。第三个变化,文字只能一个一个写,是线性的出现,图画是整体呈现,将所有的信息统筹、安排在画面之中。
借助AI让教学的核心环节瞄准目标。从“文字”到“图画”,有了这样的变化,是依靠AI完成的。如果不借助AI,而是借助想象形成画面,那么想象就应该能实现这三个变化,才能让人感受到画面。因此,想象可行的方法也就随之明确:其一借助想象,要对文字进行梳理、重组,对文字中所写的信息进行归纳、排列、安放。其二借助想象,要化“静”为“动”,将阅读文字时所感受到的情景、意境以及心境等,综合形成立体且复合的形象。其三借助想象,大胆加工。文中有的,图中都有;文中没有的,还可以增补;符合意境的,都可以添加。
借助AI让教学的延展环节迈向深度。借助AI,还可以继续推动学习,让学生在文字精读、细品方面的学习更进一步,让学习迈向深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读文字,二次对AI提出要求,让其修改成图。
继续使用工具完成拓展迁移
有了学习成果的同时,学生还获得了关于如何“想象”的具体方法。这一方法可以迁移运用。
《燕子》一课共有5段。除第5段学习之外,还可以让AI获取其他段落文字,分别生成:燕子素描图、燕子赶集图、燕子飞行图和燕子横掠图。同样实行图文对照式的阅读,让学生借助之前第5段样本学习中的方法,举一反三,多次感受想象在“一边读一边形成画面”中发挥的作用。这样的迁移学习,让想象的方法运用更为熟练,让学习的路径更为顺畅。此课学完之后,本单元还将学习《荷花》,还需运用本课所学,实现相对更高通路的迁移。迁移得越顺利,学生阅读时产生的想象越丰富,才能越发感受想象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至此,AI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以工具的身份介入,助力目标达成。
结合上文案例,教师借助AI工具进行备课、设计,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1.用其之利。AI作为工具,胜过人类大脑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借助。例如,快速成图,全面囊括等。这将省去教师繁琐的备课流程。
2.避其之短。 AI作为工具,并非万能,更不是让人慵懒的借口。语文学习的本色要坚守,不能让工具成为主导,被工具控制。多用大脑阅读,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加工,之后再借助AI发出指令,补其弊端。
3.联合共进。使用AI工具,不要忽略了对文本的细读;遵循传统教学,不要排斥科技产品、先进工具,不要放弃对新技能的尝试与运用。让文本阅读、词句品析、工具运用等,形成合力。让新时代的语文学习更具有时代特征,更符合课程标准“时代性”的要求。
总之,借助AI工具进行备课、设计,教师务必在三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到底用多少?AI不是全部依赖,而是局部使用,要用在关键处。
2.到底用在哪里?可以确认的是,用在达成目标相关学习活动中,就是用在了关键处。只有让目标达成更顺畅、更精准,工具才算发挥了作用。
3.到底用什么?用AI的优势。比如,用其快速反应,用其海量信息,用其加工统筹能力,用其不断优化、自我学习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