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 刘 璐
字数:1422
2025-03-09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政策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减负不是减质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作业减量增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双减”下政策语文作业设计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寓作业于学生之乐中
朱熹说过:“授业无趣,必不乐学。”教学实践也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源泉,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强化,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学习成效才会成正比上升。作业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就可以提高学科的吸引力,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之火被燃烧起来,以达到高效作业的设计目的。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要兼顾作业的趣味性,用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得到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作业活动中。
二、多样性——作业形式多样,促全面发展
超市内货品丰富,才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学生的作业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同样需要丰富多样,琳琅满目。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借鉴其他已有经验,吸纳“超市”的原理,让作业内容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新颖多样。比如在组织学习“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也可以设计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家乡文化生活的素材并进行讨论,最后再让小组讨论总结分享,还可以用广告语、影评、时事评论等多种形式布置作业。
三、差异性——尊重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认知、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都不同,那么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意味着作业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到其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进行分层做作业设计。实践调查表明,如若作业设计“一刀切”,布置的形式和数量不因人而异的话,作业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采用分层的方式来进行作业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基础作业;再设计拓展性作业或者选择性作业来覆盖学有余力的学生。科学的作业分层设计不仅避免了学生因作业难度不匹配而导致的挫败感,还能提升学习的效率,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四、实践性——由书内到书外,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视联系社会生活的学科,我们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结,在诸多作业设计中,实践性的作业是连接两者最直接的桥梁。教师需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资源,为学生构建实践活动的场景,努力创设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作业情境,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例如课后布置观看《世界听我说》等节目,继而举行班级或年级辩论赛;摘录学生的诵读作品并在班级播放;学习演讲单元时设计一份主题演讲,围绕某一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进行讨论;学习“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时鼓励学生收集一些家乡的传统文化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都属于作业的实践性探索。
五、有效性——“有效”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
没有好的教学效果,形式内容再如何创新都是空谈,作业设计一定要注重有效性。何为有效?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完成高效的作业,复习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分析鉴赏等语文能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作业模式,坚持秉承趣味性、多样性、差异性、实践性、有效性等原则,积极进行作业改革与创新来为学生减轻负担,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