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王 荣
字数:2928
2025-03-09
版名:教育理论
在“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迎来深刻变革,减负提质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诉求。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段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业设计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审视当下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设计现状,诸多问题浮出水面,亟待深入研究与有效解决,以顺应政策导向,为农村学生成长注入新活力。
一、在“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作业在教学评价中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陕西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的三个重点环节上同时发力。第一个重点就是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紧盯学校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在“双减”背景下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现状
1.系统性严重缺失
本地区农村学段作业缺乏整体架构规划。教师的普遍做法是将学校配发的资料做一个大体上的筛选,好一点的就是主动在网络上选取一些,偶尔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设计一些作业,这些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宛如一盘散沙,混乱无序。
2.育人性极度匮乏
受传统狭隘作业观禁锢,作业沦为单纯的知识巩固工具,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与人文关怀。如在环保主题教学后,作业局限于条文背诵,学生仅仅机械记忆环境保护法规条款,却未被引导关注生活中的环保行动,难以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培养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更是无从谈起,背离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初衷。
3.创新性明显不足
书面作业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中占据压倒性优势,占比超90%。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创新形式近乎绝迹,课堂上激发的思维火花难以延续至课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学校网络差甚至未接入稳定网络,阻碍在线教学与作业流程。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欠缺,缺乏数字化培训,对教学APP等操作不熟练,难以设计并引导学生完成创意数字化作业。
4.缺少层次性设计
全班统一作业标准如同“一刀切”,未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基础薄弱学生面对难题如临大敌,束手无策,自信心屡遭打击;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觉得“索然无味”,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以复杂法律条文辨析题为例,对基础差的学生难度过高,望而生畏,对学优生又缺乏深度挑战,无法满足学习多元需求,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在“双减”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策略
1.形式创新
( 1)统筹主体:强化学校、家庭联动,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通过微信群给家长和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有效指导,和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如果家长在外地,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向父母求助,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辅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家长会上,就学习的任务进行展演,这样就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闪光点,坚定对孩子的信心。
( 2)生成多元:鼓励学生参与作业生成,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开展主题创作活动,学生自主命题、设计方案,如以“乡村农民劳作方式的变迁”“乡村耕地作物的变化”“乡村环境建设”为主题,学生自行组建调研小组,深入乡村、走访老人、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在此过程中感受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培养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3)翻转课堂:作业前置,课堂解惑,颠覆传统教学模式。预习作业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初步形成认知;课堂上学生分享探究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疑惑、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答疑解惑,纠正偏差,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内容优化
( 1)体现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让每一道作业都成为育人载体。如讲中国精神,布置“重温红色家书,赓续信仰力量”类的实践作业,让他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英烈的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丰富历史知识,增强对英烈的认知与敬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以英烈为榜样,积极行动,为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通过布置观看影视剧《长津湖》《上甘岭》等类型的作业,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2)体现素养导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作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政治认同培养为例,讲到坚持改革开放,老师让大家制作《奋进的中国》简报第一期,讲到科技创新,又让大家制作《奋进的中国》简报第二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板块,最后形成《奋进的中国》系列报道后在班级进行展评。有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3)体现校本特色:挖掘农村本土资源,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作业。利用乡村民俗、红色文化,设计民俗传承调研、红色故事讲述等作业形式。如组织学生到何博群(著名书法家)书法艺术纪念馆、杨浦新(有“兰竹”圣手的美誉)艺术创作工作室、龙山村灯笼沟灯笼制作车间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到三要镇龙山村的蓝莓基地、三要镇永坪村的葡萄园、古城镇高塬村的圣女果基地、古城镇中联村的小西瓜大棚进行研学活动,渗透乡村振兴的国情教育等。
( 4)体现与时俱进:融入时事热点,让作业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设计行为评析类、讲故事类的作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黄旭华、王永志、黄宗德、林俊德院士等国之脊梁,他们的故事如同银河中的明星,熠熠生辉。他们不仅是科学领域的巨匠,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坚实脊梁。为他人献点血、捐点款、让个座、指个路、路遇小偷吼一声、老人跌倒扶一把……这些“平凡英雄”同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现实问题。
( 5)体现文化传承:追溯历史文化根源,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究古代法治思想、传统道德典故,布置文化解读作业,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利用不同的纪念日,拟定不同的教育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等建设学校的思政课程体系。比如学雷锋日,进行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教育;国家公祭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宪法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清明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春节,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中秋节、端午节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
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意义深远。展望未来,持续推进作业设计改革,整合各方资源,将助力农村教育迈向新高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寺坡九年制学校)
一、在“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作业评价是教学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作业在教学评价中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陕西省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的三个重点环节上同时发力。第一个重点就是强化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紧盯学校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在“双减”背景下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现状
1.系统性严重缺失
本地区农村学段作业缺乏整体架构规划。教师的普遍做法是将学校配发的资料做一个大体上的筛选,好一点的就是主动在网络上选取一些,偶尔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设计一些作业,这些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宛如一盘散沙,混乱无序。
2.育人性极度匮乏
受传统狭隘作业观禁锢,作业沦为单纯的知识巩固工具,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与人文关怀。如在环保主题教学后,作业局限于条文背诵,学生仅仅机械记忆环境保护法规条款,却未被引导关注生活中的环保行动,难以将环保理念内化于心,培养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更是无从谈起,背离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立德树人的初衷。
3.创新性明显不足
书面作业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中占据压倒性优势,占比超90%。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等创新形式近乎绝迹,课堂上激发的思维火花难以延续至课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学校网络差甚至未接入稳定网络,阻碍在线教学与作业流程。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欠缺,缺乏数字化培训,对教学APP等操作不熟练,难以设计并引导学生完成创意数字化作业。
4.缺少层次性设计
全班统一作业标准如同“一刀切”,未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基础薄弱学生面对难题如临大敌,束手无策,自信心屡遭打击;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觉得“索然无味”,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以复杂法律条文辨析题为例,对基础差的学生难度过高,望而生畏,对学优生又缺乏深度挑战,无法满足学习多元需求,不利于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在“双减”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初中学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策略
1.形式创新
( 1)统筹主体:强化学校、家庭联动,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通过微信群给家长和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有效指导,和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如果家长在外地,学生可以通过电话向父母求助,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辅导学生完成任务。在家长会上,就学习的任务进行展演,这样就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闪光点,坚定对孩子的信心。
( 2)生成多元:鼓励学生参与作业生成,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开展主题创作活动,学生自主命题、设计方案,如以“乡村农民劳作方式的变迁”“乡村耕地作物的变化”“乡村环境建设”为主题,学生自行组建调研小组,深入乡村、走访老人、查阅资料、撰写报告,在此过程中感受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培养探究精神与实践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3)翻转课堂:作业前置,课堂解惑,颠覆传统教学模式。预习作业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初步形成认知;课堂上学生分享探究成果,教师针对学生疑惑、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答疑解惑,纠正偏差,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内容优化
( 1)体现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让每一道作业都成为育人载体。如讲中国精神,布置“重温红色家书,赓续信仰力量”类的实践作业,让他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英烈的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丰富历史知识,增强对英烈的认知与敬意。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以英烈为榜样,积极行动,为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通过布置观看影视剧《长津湖》《上甘岭》等类型的作业,感受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 2)体现素养导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作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政治认同培养为例,讲到坚持改革开放,老师让大家制作《奋进的中国》简报第一期,讲到科技创新,又让大家制作《奋进的中国》简报第二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板块,最后形成《奋进的中国》系列报道后在班级进行展评。有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3)体现校本特色:挖掘农村本土资源,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作业。利用乡村民俗、红色文化,设计民俗传承调研、红色故事讲述等作业形式。如组织学生到何博群(著名书法家)书法艺术纪念馆、杨浦新(有“兰竹”圣手的美誉)艺术创作工作室、龙山村灯笼沟灯笼制作车间进行研学旅行活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到三要镇龙山村的蓝莓基地、三要镇永坪村的葡萄园、古城镇高塬村的圣女果基地、古城镇中联村的小西瓜大棚进行研学活动,渗透乡村振兴的国情教育等。
( 4)体现与时俱进:融入时事热点,让作业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设计行为评析类、讲故事类的作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黄旭华、王永志、黄宗德、林俊德院士等国之脊梁,他们的故事如同银河中的明星,熠熠生辉。他们不仅是科学领域的巨匠,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坚实脊梁。为他人献点血、捐点款、让个座、指个路、路遇小偷吼一声、老人跌倒扶一把……这些“平凡英雄”同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现实问题。
( 5)体现文化传承:追溯历史文化根源,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究古代法治思想、传统道德典故,布置文化解读作业,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利用不同的纪念日,拟定不同的教育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等建设学校的思政课程体系。比如学雷锋日,进行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教育;国家公祭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宪法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清明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春节,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中秋节、端午节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
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意义深远。展望未来,持续推进作业设计改革,整合各方资源,将助力农村教育迈向新高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寺坡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