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中的可行性探索
□张忠举
字数:1497
2025-03-09
版名:教育理论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也叫多文本阅读,是指围绕一个议题的研讨而选择具有较丰富的互文关系的多个文本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纵向可以对比各文本微观层面的差异,横向可梳理同类文本在宏观层面的共性。紧扣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判断能力的养成,这也符合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思维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强调颜色和图像、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后经刘濯源教授深度整合,使之更适用于提升学科教学效能及结构化思考能力。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寻找关键词、理清行文思路、发现写作方法,为理解文本搭建起一座桥梁。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形成思维导图的中心概念,阅读中学生以“文本内容、写作手法、主旨情感”等概念词或文本名称形成思维导图的一级支干,再将具体词句形成三四级支干,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文本异同,形成一类作品的概念认知。
现行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进行组织的单元课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较为松散、自由的群文阅读,因此群文阅读的现场虽在课堂,但由于课堂时限,又常延伸到课外。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为例,出示议题为“探讨作者描摹状物、抒情说理的方法”。学生阅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借助议题提示自主绘制思维导图。阅读结束,基本呈现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单课题目作为思维导图一级支干,一种是以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主旨情感为一级支干。第二种思路打破文本壁垒,解构文本,梳理白鹭、落花生、桂花、珍珠鸟的特点,发现文章运用到的共同写作手法为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同时发现每篇文章在结构上的不同点,如《白鹭》是总分总的结构、《落花生》详略得当、《桂花雨》文题照应、《珍珠鸟》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
在阅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解构文本,形成对散文的基本认知:1.散文有线索;2.散文语言优美;3.散文情感真挚,自主发现并建立起个性化的概念认知。学生也发现四篇文章都在描摹状物,在对比文本结构中总结状物类文章的写作结构:1.点明描写对象;2.讲明事物来历;3.描写事物特点;4.讲述和事物之间的故事;5.抒发情感。
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中可以深入挖掘文本,不仅仅在课堂内,在课堂外同样适用。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切入点,学生进行整本书式的群文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以“成长”为议题,学生进行三本书阅读,以思维导图为媒介,梳理探究三本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发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感受“成长”这一主题的文学性,促进学生思辨阅读。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思维导图以图、形、文相结合的形式,带动学生沉浸于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建立独特的阅读理解体系。如四年级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时,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多位神话人物,对比不同神话体系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梳理出具有个性化理解的中外神话体系,初步感悟中外文化的差异,形成文化自信。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首先学生对文本要进行充分的阅读,对文本信息准确把握。其次学生以思维导图梳理信息,形成“文本信息输入—理解信息输出”的解码和编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外显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体系。最后整幅图的完成使群文阅读不落于空谈,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东尼·博赞发明的一种基于放射性思考的、强调颜色和图像、图文并茂的笔记形式。后经刘濯源教授深度整合,使之更适用于提升学科教学效能及结构化思考能力。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寻找关键词、理清行文思路、发现写作方法,为理解文本搭建起一座桥梁。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形成思维导图的中心概念,阅读中学生以“文本内容、写作手法、主旨情感”等概念词或文本名称形成思维导图的一级支干,再将具体词句形成三四级支干,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文本异同,形成一类作品的概念认知。
现行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进行组织的单元课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较为松散、自由的群文阅读,因此群文阅读的现场虽在课堂,但由于课堂时限,又常延伸到课外。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花一鸟总关情”为例,出示议题为“探讨作者描摹状物、抒情说理的方法”。学生阅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借助议题提示自主绘制思维导图。阅读结束,基本呈现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单课题目作为思维导图一级支干,一种是以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主旨情感为一级支干。第二种思路打破文本壁垒,解构文本,梳理白鹭、落花生、桂花、珍珠鸟的特点,发现文章运用到的共同写作手法为借物喻人、借物抒情。同时发现每篇文章在结构上的不同点,如《白鹭》是总分总的结构、《落花生》详略得当、《桂花雨》文题照应、《珍珠鸟》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
在阅读文本、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解构文本,形成对散文的基本认知:1.散文有线索;2.散文语言优美;3.散文情感真挚,自主发现并建立起个性化的概念认知。学生也发现四篇文章都在描摹状物,在对比文本结构中总结状物类文章的写作结构:1.点明描写对象;2.讲明事物来历;3.描写事物特点;4.讲述和事物之间的故事;5.抒发情感。
思维导图在群文阅读中可以深入挖掘文本,不仅仅在课堂内,在课堂外同样适用。以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切入点,学生进行整本书式的群文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以“成长”为议题,学生进行三本书阅读,以思维导图为媒介,梳理探究三本书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发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感受“成长”这一主题的文学性,促进学生思辨阅读。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提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思维导图以图、形、文相结合的形式,带动学生沉浸于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建立独特的阅读理解体系。如四年级学生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时,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多位神话人物,对比不同神话体系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梳理出具有个性化理解的中外神话体系,初步感悟中外文化的差异,形成文化自信。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首先学生对文本要进行充分的阅读,对文本信息准确把握。其次学生以思维导图梳理信息,形成“文本信息输入—理解信息输出”的解码和编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外显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体系。最后整幅图的完成使群文阅读不落于空谈,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经开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