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间15分钟:构建校园生活新样态

□刘 晗 陈桂兰

字数:1546 2025-03-09 版名:理论
  课间15分钟是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的重要休息和调整时间,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许多学校在课间15分钟的利用上存在诸多问题,如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性、家校合作不足等。下面笔者将探讨如何有效落实课间15分钟,以期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间15分钟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学校应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教师对课间15分钟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这段时间不仅是学生放松的机会,更是他们培养自主性、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这15分钟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
   丰富活动形式
  为了充分利用课间15分钟,学校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运动中放松身心,增强体质。这些活动和游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一些轻松有趣的智力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校还可以开设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课间15分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特长。这些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还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图书馆、操场、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例如,图书馆可以开放阅读角,让学生在课间15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操场可以设置各种体育设施,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做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打造复合型空间生态
  立体化开发空间资源。地面层:规划跳远区、涂鸦墙等动态活动区;中层连廊:设置阅读角、棋类区等静态空间;屋顶平台:开发种植园、天文观测点。创新使用可移动设施,如折叠篮球架、拼接地垫等,实现空间快速转换。
  建立“一室多用”机制。将多功能教室、走廊转角等区域改造为“微活动站”,配置迷你健身器材、益智玩具等。开发“空间共享日历”,不同班级分时段使用专业教室开展特色活动。
  智慧化改造传统场地。铺设智能运动地胶,实时监测运动数据;开发AR互动墙,学生可通过手势参与虚拟运动项目。建立场地使用热力图,动态优化空间配置。
  家校协同,共育成长
  家校合作是落实课间15分钟的重要保障。家长和学校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学生在课间15分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有益的锻炼。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平台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课间15分钟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学校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并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休息和活动环境。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课间活动,亲身体验孩子的课间生活。通过这种方式,家长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活动情况,并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课间15分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浸润
  打造文化景观带。在活动区域布置科学家名言地砖、传统美德故事墙;在器械上雕刻校训元素;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活动标识系统。定期举办“我的课间故事”摄影展,积淀文化记忆。
  传承特色文化项目。开发非遗活动课程,如舞龙、空竹等;组建校友导师团,传授传统游戏;设立“文化传承奖”,表彰创新传播者。编写《我们的课间记忆》校本教材,记录历届学生创意。
  构建精神共同体。创作课间主题歌曲,设计专属手势舞;设立“阳光少年”荣誉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建立“课间文化研究中心”,持续提升育人内涵。
  课间15分钟的革新实践,本质上是教育时空观的重构。通过系统化设计、生态化实施、智慧化赋能,让短暂的课间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这需要教育者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在动静交替间书写育人新篇,最终实现“让每个课间都闪亮,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