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来陕宣讲活动侧记

字数:2787 2025-03-05 版名:视点

 宣讲团成员与师生代表合影

  □本报记者 孙永涛 雷思佳 张晨悦
  “我们对每一个盲生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努力做他们‘前行的眼睛’‘起飞的跑道’,让他们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2月26日,当最后一位报告人李龙梅分享20多年来600多名盲生靠技能步入社会、近400名盲生考上大学,还有很多盲生在田径赛场上与普通孩子同场竞技、在啦啦操世界锦标赛夺取亚军、站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冠军领奖台的时候,座无虚席的千人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当天,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活动走进陕西,采取集中报告+座谈交流的方式宣传教育家精神、讲述育人故事。“举办巡回宣讲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赵鑫在讲话中开宗明义。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振磊希望全省教师借本次宣讲契机进一步汲取教育家精神的精髓,转化为潜心育人、改革创新的实际行动,增强建设教育强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谱写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次活动是教育部宣讲团第一组赴地方巡回宣讲的首场报告会,成员由来自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5个领域的6名优秀教师组成,他们中既有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学家、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也有靠教育改变命运后矢志培养更多“小土豆”起飞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扎根贵州大山深处帮助乡村孩子圆梦的特岗教师,还有独创“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大幅提升学生实训效果的职教“匠师”,坚守盲校24载助力众多盲生登上世锦赛、全国残运会领奖台的特教“良师”……报告会以线上直播+线下会场的形式举行,全省教育系统200余万干部师生现场聆听、在线观看。
  30年前,还是考古专业学生的王芬参与了日照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亲眼看到老师们仅靠一把小小的手铲,就把4000多年前的道路、房子清晰地揭露出来,为了一个地层线可以刮上千遍,不到一个月时间修改的图纸和记录几尺高。“那一刻我明白了,学术大家的背后是专注、坚持,是日积月累的精益求精。”王芬说,老师们的样子,就是她想成为的样子,所以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冷板凳”。一路走来,如今已是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的王芬深深地体会到,考古这条路必须走“挖下去”“深下去”“走出去”“传下去”四步,少了哪一步都不行;这条路还少不了众人团结协作,一个人独自走是走不下去的。她说:“教育是传承,是耕耘,是笃行,更是信念和精神,这里面积蓄着、迸发着中国的未来!”
  在学校收看直播的渭南合阳县九龙小学校长雷邓芳对报告中“学问的光芒很朴素”印象深刻:“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高地不在声势浩大处,而在教师案头的一盏灯、学生眼里的一点光。我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恪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让校园里平凡的身影绽放新时代的光彩。”
  出生于宁夏南部山区、现任吴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的周晓玲说,没有教育,就没有今天的自己。“在祖祖辈辈的观念里,不是每一个女孩都有上学的机会,然而我是幸运的,身为教师的父亲到哪里工作,我就跟着他到哪里上学,是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是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后,周晓玲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用爱心和责任心帮助无数山区“小土豆”回归校园,进而思考如何让他们“上好学”:带领团队打造了“同心圆之家”“石榴籽课堂”“三人行道德银行”等特色教育,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打造“鸿雁教师”品牌,引领新时代教师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接力奔跑。
  西安新城区新知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岚听完周晓玲的故事后很受触动:“周老师在辛勤耕耘中践行着教育家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殊教育比普通教育更需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在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当校长的24年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龙梅深知每个残疾孩子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不走进他们的家里,你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心里”。从大巴山巅到大宁河畔、从武陵山麓到乌江深处,她和同事累计行程4万多公里,家访学生500余人次。“我们吃过孩子爷爷用井水冰镇的西瓜,也尝过孩子亲手煮出来的土豆;我们见过孩子和妈妈冒着高温在村口翘首以盼,也见过拄着拐棍的孩子奶奶气喘吁吁地赶来送别……”李龙梅说,一声声谢谢和一个个拥抱,深深触动着大家的心灵,“秉承‘挺起胸膛朝前走,以心为眼看世界’的理念,学校努力挖掘盲生潜能,培养他们以阳光心态、一技之长融入社会,成为能够创造价值、被社会需要的人。”
  李龙梅的事迹令西安市启智学校教师黄楠备受激励,她表示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尝试将特殊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实证研究为沃土,助力每一个特殊儿童茁壮成长。
  “老师请放心,您培养的学生、带领的团队都已成为那朵小小的浪花,正在深空、深海、深地领域续写传奇!”报告会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吉林大学教授于平讲述了已故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山区孩子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大山里的梦想被更多人看到……”全国“最美教师”、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教师顾亚分享了自己坚守贵州海拔最高乡村学校,用音乐教育启润学子心田,为他们种下梦想种子的育人故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内蒙古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技师王文山回顾了自己从“工匠”到“匠师”的人生历程,作为焊接专业教师的他表示,“将用蓝色火焰点亮同学们成长成才的理想之火,用一道道焊弧铸就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的勋章”。
  听完报告,渭南合阳县坊镇中学校长李朝生感受颇深:“一句‘每个灵魂都有被点亮的权利’,让我重新审视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对差异化教育的实践,更深刻理解了教育智慧要落地生根,必须以学生的心灵土壤为原点。”宝鸡陈仓区拓石三校校长王晓飞也有相同感悟:“在日常工作中践行教育家精神,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因材施教的同时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再到提出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这场宣讲报告触动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何善平的心弦:“作为从事了一辈子幼师培养工作的高校教师,在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将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师范人才。”
  陕西师范大学学生李子宸和几名同学站着听完了整场报告,这对即将奔赴西部地区中小学支教的他们来说,是一次生动而难忘的“培训课”。“优秀教师们用对教育事业的忠贞坚守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听完令人无比动容,也让我受益良多。”作为学校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李子宸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希望,“未来,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将火一样的青春投入广阔的西部教育,用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