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教育新篇章

——陕西省教育大会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引发反响

字数:2809 2025-03-05 版名:视点

资料图片:宝鸡市凤县岩湾小学教师戚国敏在给学生上劳动课

  □本报记者 郭鹏 魏淑敏 张晨悦 雷思佳 孙永涛
  2月21日,陕西省教育大会在西安召开。连日来,大会精神在全省教育系统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教育新篇章。

   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时代新人
  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在会上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融会贯通起来,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省是使命所系、民心所向、发展所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贡献陕西力量。
  2月24日上午,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召开工委委员(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会议强调,全省教育系统要提高政治站位,迅速行动起来,抓好全覆盖、全方位学习宣传阐释,全面、准确、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把大会精神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务实举措,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大会为全省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尽职履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大会精神后,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田雄表示,自己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本职岗位,站稳讲台,上好每节课,把“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落到实处;传承好“西部红烛 两代师表”精神,不断提升自身学识修养,以立德立言立行的实际举措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坚定“国家优师生”返乡从教信念,增强专业能力,为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作出自己的贡献。
  “身为一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时刻警醒自己小学语文绝非仅是字词认读、语句解析的知识传授,更是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古诗词教学是厚植家国情怀的沃土,我将以文为源、以德为流贯穿课堂内外,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助力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担起时代重任。”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陈勇说。
  “大会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坚定理想信念、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我会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思政课成为启迪学生智慧、温润学生心灵的人生必修课。”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一小教师王雅玲说。
  兴平市陕柴小学校长赵朋辉表示:“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将以大会精神为引领,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用实干和担当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打造特色课程,提升教育质量
  赵一德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着眼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对此,一线教育工作者们深有感触。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副校长饶春燕表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部署激励着基层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行,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看到了学校发展的广阔前景:“在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方面,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校家社协同机制,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社区建立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质、厚植情怀。”
  “我们还将通过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组织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泾河新城第一中学执行校长任康元说,学校依托泾河湿地建成生态研学基地,开发“湿地生态链”“关中地理密码”等跨学科课程,形成“教室+自然+社会”三维课堂;开发“泾渭家国”课程链,将本地资源转化为思政教学案例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研学路线,构建大思政育人品牌。
  作为县域非遗进校园的践行者,渭南市潼关县城关北区幼儿园园长姚妙荣表示,大会“着眼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要求更坚定了自己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打造非遗特色课程体系的决心。“接下来,我们会深入挖掘‘乐传承·味道+课程’,比如在老腔课程中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和趣味游戏,针对踩高跷、背芯子等项目,设计适合幼儿的简单动作和表演形式;邀请非遗专家、传承人进园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姚妙荣说,学校还计划将已有的教学案例、活动方案整理成册,申报省级教研课题,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非遗教育模式,持续深化“非遗启蒙教育”,为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潼关样本”。
  扎根教学一线的榆林市子洲县马岔镇中心小学校长兼体育教师高强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体育的重大责任与难得机遇。“今后,我还会积极参与送教下乡、校际交流等活动,在教学中打破为练而练的传统思维,重视体育本身蕴含的育人功能,将‘五育融合’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当中,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实现全方位发展。”他说。
  对汉中市勉县新铺镇中心小学校长樊亮而言,全省教育大会启发他以建设者的姿态面对乡村教育的未来——结合乡村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传统,开设博物学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开发乡土文学、传统手工艺、地方美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培养优质师资,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赵一德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持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积极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和尊师惠师社会环境,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在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李春宁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队伍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不断学习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反思优化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探索教育新模式、不断超越实现自我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是新时代教师的应有之义。“我们将深化信息技术赋能工程,促进教学工具革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系统性优化教学反思流程,完善提质增效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智慧提升;差异化探索学科特色研究,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激发教师创新思维与探究精神;多维度落实师生共长计划,完善师生共研平台搭建,提升教师职业成就与教育情怀。”李春宁说。
  “我们将借助陕西省西安中学教育联合体优质平台,实施‘新锐—骨干—领航’梯队培养计划,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生态和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任康元说。
  “大会激发了我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当前乡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优秀教师难培难留的困境,我们必须想办法破局。”深耕乡村教育20余载的樊亮深有感触。他表示,今后将会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兴趣特长和个人发展需求,设置多样化的教学岗位和科研方向;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成立自下而上的专业发展平台,让每位乡村教师的成长得以被看见,获得尊重感与成就感,激发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宝鸡市凤县岩湾小学教师戚国敏说:“对我来说,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就是要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专业素养,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课堂质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